夜读偶得

今天拜读一篇年的加拿大魁北克医生发的SCI文章,做了37例TEVAR手术,其中20例胸主动脉瘤,8例壁间血肿,6例主动脉夹层,3例创伤后动脉瘤。覆膜支架放到1区的3例,2区4例,3区9例,4区21例。各区术后内漏率分别为%,0%,11%,和0%;二次手术率为33%,0%,11%,0%;治疗失败率为67%,0%,11%,0%。这个结果真是够烂的。

图1弓部分区

文中没有说明壁间血肿是哪一型的,为什么要做?他们所有手术都采用全麻,最奇葩的是所有患者都用了脑脊液引流。经右锁骨下动脉送入测量导管(graduatedcatheter),支架选择放大15-20%,却没有说到底是按术前测量还是按术中测量。结果是36例患者做了37例腔内修复手术:19例退行性胸主动脉瘤(2例破裂,6例症状性,11例无症状),8例壁间血肿(全部急性有症状),6例B型夹层(4例急性,2例慢性),3例创伤后动脉瘤(2例急性,1例慢性),还有1例霉菌性动脉瘤。支架送入的路径竟然还有开腹从腹主动脉送入的。放1枚支架的20例,2枚支架15例,3枚支架1例,4枚支架1例(挺猛)。

结果是1区的3例病人都有I型内漏,术后13例患者出现了26个并发症(这水平真够烂的)。

文章引用的文献中提到,Borsa()指出在大角度弯曲的血管中,支架会呈现上下径小,横径增大的“鱼唇样”或“雪茄样”,导致上部或下部贴壁不良,这其实就是我之前提到过的不对称释放。Inoue()等人早在年5月就使用分支支架对弓部进行了重建,到年4月完成了15例分支支架腔内隔绝术,其中14例为单分支,1例为3分支(这个是真牛)。

图年前的分支支架及其输送系统

图3INOUE三分支覆膜支架

图年前使用INOUE三分支支架完成的一例A型夹层腔内隔绝

这么牛的产品,不知什么原因,不仅没得到推广,还销声匿迹了,但类似的产品设计被日本的TERUMOANACONDA所继承。而直到今年上海微创生产的国产分支支架系统才上市,在这方面,我们落后日本20年!之所以如此,和国内的医疗产品的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有关。临床医生作为产品的使用者,和腔内技术的执行者,对支架的设计改造有自己的深刻体会,而作为医疗器械的开发商,大多不尊重临床医生的创意,临床医生如果把想法告诉厂家,厂家对产品做出改进后,绝不会承认临床医生的知识产权,。表面上厂家挣了钱,但从此临床医生有了戒心所以,医生再也不会把有创意的想法和厂家沟通,除非已经得到专利授权。而专利一旦公布,厂家就会设法做些小的改动,规避专利授权,这些贪便宜,不劳而获的心思,最终使我们的科技转化付出时间和社会成本、落后于国外。

扯远了,回到这片文献,文章的结果如果放在今天很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年那个年代,这项技术即便在国外也还是非常新的,各位如今的大腕当年还在学习和训练中,这也就是所谓学习曲线,医学是个需要常年经验积累的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在最初应用到临床的时候,总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是器材的或者是流程的问题,可以很快纠正和优化,一些需要医生经验的积累,正所谓“名医身后堆白骨”,“一将成名万骨枯”。所以我之前提到过,我们要努力活到各位医生成为经验丰富的专家再得病。

张学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zl/6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