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宏教授
医院
导读
医学网特邀医院郑月宏教授就如何打造重点专科建设与发展之路,特色手术团队的规划初衷,协和血管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规划等问题进行访谈。
问
医学网:郑主任您好!感谢您接受的采访,能否请您谈谈您认为应该如何打造重点专科建设与发展?
答
郑月宏主任:首先,感谢医学网的采访,打造重点专科建设与发展是一个深远而又庞大的问题。在医院即将建院百年之际,医院各个科室提出打造重点专科的要求,希望学科建设能够达到一流水平。医院医院号召,从落实医疗,精细管理,科研创新,开放协作,人才培养,党建文化六大体系的建设着手。医院作为国家级疑难杂症中心,我们血管外科除拥有专门的病房,强大的团队之外,关键是需要提供几个被国内外血管外科领域所认可的龙头病种。
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团队针对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体瘤或中段主动脉综合征等这几种罕见的疑难病例进行了特别大的攻关,从临床、科研以及转化的角度,都构建了完整的体系,达到了协和血管外科和复旦版排行榜相匹配的重点学科。
在此过程中,人为因素是关键,我们花了大量精力打造团队,特别是中层梯队的建设,五个手术团队都配备了组长和副组长,在组长应邀出席国内外会议或出诊的时候,副组长必须担起组长的责任。当然,五个团队成员也各司其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各个团队都能游刃有余的完成临床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精细的管理体系。血管外科有别于其他科室,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科室,微创数字化显然已成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需重点 除此之外,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必不可少,因此,在科室文化建设上我们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近期,由我们血管外科率先开展的新春团拜会,初步展示了整个科室的精神风貌,医疗、护理、技术人员、助理,研究生团队、进修医团队和药师团队、外部医联体以及边疆地区单位,都参与其中,打造了和谐的科室和医联体专科文化,使科室更具凝聚力。我们要时刻谨记院领导要求的一岗双责的同时,必须抓好党建和文化建设。在党建工作中,科室许多年轻党员,非常踊跃的参加各种活动,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在未来工作中,发展创新,革新技术,注重科研,这将是重点学科之路中主推的方向,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问
医学网:据悉,现在协和血管外科有五个手术团队,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起初是如何规划的?您的初衷是什么?
答
郑月宏主任:手术团队是在协和整个外科改革以后延伸而来的,目前血管外科五大团队分别是刘昌伟教授团队、刘暴教授团队、叶炜教授团队、陈跃鑫教授团队,还有郑月宏手术团队,医院要求,在DRG政策实施以后独立运转的情况下实行的。团队之间相互配合,同时又各有特色,特别是亚专业的方向不一样,有擅长疑难杂症、有擅长颈动脉、有研究静脉疾病,基于专业不同所以发展趋势也不相同。每个团队都配备了组长、副组长、组员、研究生、进修医生等等,能将科研成果实时完成临床转换。
医院病床紧缺、手术日紧张的情况,手术团队的组建使分工非常明晰,提高了团队所有成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每月质控实行末位淘汰制,在六十七个手术团队中排名后十位将会出现更替,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经过一年的运转得到了可喜的结果,目前,血管外科的门诊量、住院手术量明显增加,床位周转率也大幅度提升。最可喜的是和同期相比,手术量增长了36%,在医院的所有外科和手术科室,包括妇产科、眼科等,血管外科的手术增量排名第一,受到了院领导的表扬。
问
医学网:年即将来临,请您谈谈对于未来医院血管外科的发展,尤其是在创新与科研方面有怎样的具体规划?
答
郑月宏主任:创新和科研是一个学科真正发展,能够占领学科制高点特别重要的一环。在这两方面协和血管外科可谓是双管齐下,尤其是科研方面更是投入更大的精力。目前科室团队包括医生团队、护理团队、技师团队,强大的研究生团队,博士后团队、药师团队、专职科研团队,在如此高精尖的团队协作下,相对于去年而言今年已经在SCI文章、课题基金申请、专利申请等方面都取得了翻倍的成绩,科研水平也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令我非常欣慰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也得益于我们科室成立了一个庞大的专职科研团队,由陈跃鑫主任主力负责,由外部聘请的教授、副教授加入其中,同时设有专职科研助理,外加科研博士后以及研究生等等。
科研过程中的一些丰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科研科会每月举行一次;科研组会每周举行一次;团队的科研汇报会每季度举行一次,全体参与科研人员包括年轻医生、技师和助理都参与进来。特别是近期我们组织的医院血管外科青年学者科研汇报会,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四十位青年医师作了汇报。并邀请了来自北航、医科院系统、外部中科院等等血管外科届大咖,医院内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其他科室的顶级专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评委团,给汇报的青年医师逐一打分,并根据汇报者已有的成绩和未来的设想做了评比,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出五位优秀选手给予奖励和颁奖。通过中国微循环学会,亚太血管学术联盟学会组织,为获奖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包括到国外、到西部去学习交流。医院也有所举措,对在科研中表现优秀,无论是文章、课题、基金,都有相对应的较大奖励。同科室的核心组和领导层对于年轻人的科研更是事必躬亲,一旦青年医师有好的科研题目和方向,就会有专业的团队加以培训和引导,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毕竟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将所有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中,这也是我们科室未来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郑月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协和临床科研博士后导师,临床博士后导师。
兼任中国微循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血管学术联盟(APA)会员大会主席,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血管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澳门医学专科学院教授等。《Translationalsurgery》杂志主编。
从医多年始终在临床工作一线。师从我国著名学者管珩教授。曾于美国CCF医学中心、EppworthHealthcare等研修。擅长周围血管外科疾病的开放手术和介入治疗、对血管疑难杂症治疗有独到见解和创新。对颈部、胸部大血管病变和腹主动脉瘤腔内介入和手术诊治有较多研究。创立布加根治、胸腹主动脉瘤多种血管手术新入路和手术改进,成果在行业顶级杂志发表。致力于面向基层的微循环血管基层推展活动,提倡碎步快跑,扶助中青年血管医护领跑亚太血管学术圈。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院重大专项课题在内等多项科研基金课题。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著余篇,发表SCI文章50余篇。主编《腔静脉外科》等书籍10余部。获中华、华夏等科技进步奖4项,并多次获得医院医疗成果奖。已培养和在读博士后、博士生30余人。获得医院优秀教师、外科最佳主任医师、北京市优秀医师等称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