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HepaticHemangioma)为常见的肝良性肿瘤,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包括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成年人最多见)、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婴幼儿多见)、硬化性血管瘤。肝血管瘤女性多见,尤其是40岁以上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肝血管瘤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在多认为是先天起源,无诱发因素。
肿瘤90%以上为单发,多发不少见。肿瘤直径可以从2cm到20cm,甚至蔓延至整个肝叶。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间隔形成海绵状结构,并充满新鲜血液。偶然肿瘤内血栓形成,可出现钙化,肿瘤较大时,也可以发生囊变,囊变内含有浆液或胶样物质,部分病灶中心形成纤维组织瘢痕。
X线检查:肝动脉造影主要表现如下:供血动脉增粗,巨大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早期动脉相肿瘤边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为“树上挂果征”;静脉期,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表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肿瘤染色持续到肝实质后期不退。动态血管造影的全部显影过程表现所谓的“早出晚归”征象,即病变显影出现的快,而消退的晚。
超声检查:肿瘤表现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境界清楚,边缘可见裂开征、血管进入或血管贯通征。肿瘤多表现强回声,少数为低回声,或高低混杂的不均匀回声。巨大肿瘤,扫查中用探头压迫肿瘤,可见肿瘤受压变形表现。
CT检查:平扫表现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30HU。对比增强扫描是CT检查海绵状血管瘤的关键。通常采用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要求对比剂注射速度要快,开始扫描要快,延迟扫描要长。对比增强后20s~30s内的动脉期,可见肿瘤自边缘开始出现斑片状、结节状对比增强灶,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这是其典型表现。随着时间延长,注射对比剂后50s~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对比增强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最后使整个肿瘤增强,这时增强密度可逐渐下降,变为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密度相同的等密度,并持续10分钟或更长。整个对比增强过程表现“早出晚归”的特征。
综上所述,以下三点可作为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标准:
①平扫表现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
②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始强化,并不断向中央扩大,强化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
③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形成等密度。
MRI检查: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充满缓慢流动的血液,形成的MRI表现颇具特征性。肿瘤在T1WI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WI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其信号强度也越来越高,在肝实质低信号背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为边缘锐利越来越高的信号灶,似电灯泡,随着功率瓦数的增加,亮度也加大,即所谓“灯泡”征。GD-DTPA对比增强后行动态扫描,肿瘤亦从边缘强化,逐渐向中央扩展最后充盈整个肿瘤,形成高信号的肿块。为什么T2WI上随着TE延长信号增高?TR较短的双回波(或多回波)检查技术,TR一般选择ms,第一回波TE设置在10-20ms,第二回波TE设置在60ms以上,血管瘤在第一回波图像上即为高信号,第二回波图像上则相对信号强度更高,而肝囊肿在第一回波上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第二回波为高信号,这实际上是因为囊内液体T1值较长,当TR较短时被部分饱和,因此在第一回波图像上呈现相对低信号。这一技术在早起低场MR仪器上得到较多应用,但目前SE序列由于速度很慢,已逐渐被淘汰,而多用快速自旋回波进行肝脏T2WI检查,这一特性较难在FSE序列上得到反映。另外还有个比较重要的应用,重T2WI序列,重T2是静态液体长T2,实质脏器及流动血液呈低信号,流动缓慢及静止液体为高信号,此时TE一般大于ms,当TE大于ms时,固体组织信号全部消失,仅显示液体信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延长TE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癌等疾病。T2WI图像对于腹部疾病的诊断十分重要,T2WI对于判断病灶是属于富水病变还是实性病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T2WI上富水病灶呈现很高信号,而实性病灶多为中等偏高信号。
a、平扫;b、动脉期;c、门脉期;d、实质期;e、延迟7min
平扫示肝脏左叶外侧段可见一巨大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1.5cm×8.9cm×8.4cm,边界清楚,内部密度尚均匀,CT值约40HU。注射造影剂后,于动脉期可见该低密度影右侧壁呈不规则结节状强化,并于门脉期不断向病灶中心填充,延时7min后,病变中心大部分被充填呈相对高密度影。肝左叶内侧段于增强期可见高灌注区。
肝左叶巨大低密度肿块影,边缘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明显斑片状和结节样强化,此后随着时间延长造影剂渐向肿块中间充填,肿块左下部有片状未充填区,应该是个典型的肝左叶巨大血管瘤。(向医生)
我考虑是肝血管瘤,依据:①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典型表现为分布与周边的浓稠浑浊状“血管湖”,呈断续半环状;②增强早期表现为病灶边缘直径1cm的不规则断续的结节强化,与腹主动脉相比呈等密度为重要征象;③24%的血管瘤有动静脉瘘存在,病灶周围肝实质早期强化。鉴别:肝癌及高血供转移瘤是整个病灶明显强化并迅速降为低密度,若发现假包膜则为小肝癌。血管瘤边缘强化多见,持续时间长并有等密度充盈。
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证实)。
肝血管瘤发病率较高,据文献称,尸体解剖发现率达4%~7%。发病率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女性发病年龄一般较男性为早,可能与性激素差异相关。肝血管主要有两种,一是毛细血管性血管瘤;二是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好发于幼儿,常多发、瘤体小,直径多在2cm以下。海绵状血管瘤常常单发,直径多在3cm以上,甚至可大到占据整个肝叶。两种血管瘤病理组织学上表现相似,都可见到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腔内充满新鲜血液。50%~70%的肝血管瘤无明显临床症状,常于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检查意外发现。少部分肝血管瘤可出现症状,主要是发热、腹痛、贫血、触及肝脏包块等,这时往往肿瘤较大,压迫相邻脏器或肝包膜所致。
肝血管瘤的CT表现可多种多样,但较典型的病例于平扫时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影,在增强的早期可见血管瘤边缘结节状增强,随着时间的延长,于门脉期强化影逐渐向肿块中心推移。延迟足够长时间后,肿块可被造影剂完全充盈,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形成等密度,甚至相对高密度影。
由于无症状的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需要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很有临床意义的。①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因其为肝动脉供血,典型者于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消退,延迟无强化,增强曲线呈现“快进快出”,与血管瘤的“慢进慢出”不难鉴别。②肝转移瘤:大多数肝转移瘤为少血供型,增强扫描时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病灶中心常囊变或坏死呈更低密度,形成所谓“牛眼征”而血管瘤中心常被充填。③肝脓肿:患者常出现急性感染体征,平扫常于脓肿内出现气体密度影,此为特征性改变,增强后脓肿壁呈典型的环状强化,而脓肿内为液化坏死区,不会强化。
这是一例比较典型的肝血管痛,大家在分析讨论时意见较为一致,均诊断为肝脏血管瘤
这得益于这个病例CT増强扫描方法得当,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肝脏血管瘤的CT检查应该注意几点:①增强不能缺少;②增强扫描最好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延时期(5min以上),如果没有高压注射器用手推的方法,则可捕捉门脉期和实质期,然后延时5-10min扫描。
肝巨大血管瘤(直径5cm),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方式主要是肝动脉栓塞(HAE),方法是经皮穿刺动脉,从股动脉进入肝动脉,先进性肝动脉造影,根据对病灶的影像所见明确血管瘤的供血动脉,找到肿瘤的靶血管进行药物栓塞。HAE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适应症:1、大于5cm血管瘤,不论范围、部位、数量,都可以进行HAE,小于5cm血管瘤可以不考虑治疗,但在肝脏边缘或对邻近器官有压迫时可进行有效治疗;2、肝血管瘤破裂出血的患者;3、有变大的趋势,或位于包膜下有可能在外力下破裂的患者。
禁忌症(一般来说HAE基本无禁忌症,但是有几点要慎用):1、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2、有严重出血倾向不能纠正者;3、明显精神障碍者。
如何根治白癜风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