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年伊始,医院胸心大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一例累及内脏动脉的复杂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实施体外三开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体外多开窗技术的成功,标志了我科在复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微创腔内治疗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具备了内脏动脉全腔内治疗技术!
今年44岁的石女士,10天前突发胸腹部剧烈疼痛,医院就诊检查确诊为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了解到夹层动脉瘤累及腹主动脉的多个内脏动脉分支,极有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及内脏的供血受阻,心中的惶恐不安让患者及家属医院求医,终因手术风险高,手术难度大及远期预后效果不佳使其一筹莫展。后得知我院胸心大血管外科在主动脉疾病治疗上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地慕名来到我院。
原野副主任带领的大血管团队仔细分析患者主动脉CTA影像资料后,发现患者实际上同时患有胸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两个疾病,且腹主动脉瘤已经累及全部内脏动脉,诊断为肾上型腹主动脉瘤。由于解剖学的限制,病变累及范围大,使得该患者不适合一般的血管腔内修复术进行治疗。如果按照常规的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很可能会出现夹层封闭不彻底、脏器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而选择开放手术,手术难度高、创伤大,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减少开放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同时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原主任团队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后,决定为患者实施体外“三开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这一技术突破原有僵化思维模式,个体化改善支架形态结构,代表着国内血管微创技术前沿水平,也为患者带来极小的创伤和更大的获益。
根据主动脉CTA的影像资料,原主任反复研究动脉瘤形态,对覆膜支架的口径、长度、“开窗”的位置、“窗口”的大小、支架释放位置的选择等都做了精确的测量和准备。在整个大血管介入团队的配合下,经过“体外开窗”、“手工标记”、“细致回收”,“精确定位”等精细复杂手术过程,原主任以娴熟的手术技巧,仅用1个半小时就顺利完成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腹主动脉支架体外三开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不仅完全封闭了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又保证了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的血流通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近期准备出院。
“开窗”技术是目前重要的血管腔内技术之一,可以为复杂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可以说这种技术是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的又一次创新。按分支血管开口在主动脉上的位置,在覆膜支架上开与之对应的“窗口”,让血液通过“窗口”进行流动,从而保证内脏分支血管的血流。该技术对内脏区血管的定位要求极高,开窗的位置和患者体内血管的位置必须分毫不差,否则,支架释放后会立刻造成患者内脏缺血等严重后果。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胸心大血管外科在主动脉腔内治疗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为诊治疑难危重主动脉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