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胰胆肿瘤多学科(MDT)研讨会
年08月19日(周一)下午14:00-15:30,医院门诊七楼第二会议室举办了胰胆肿瘤多学科第次研讨会,会议由普外科主任邵成浩教授主持,与会者包括消化内科宁北芳教授、肿瘤内科原凌燕主治医师、影像科钱懿主治医师以及普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影像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会议共讨论3例胰胆外科住院病例。病例讨论
一、普外四科侍力刚主治医师: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十二指肠瘀滞征1例
患者32岁女性。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不适,时伴恶心呕吐,症状持续1-2小时后可自行缓解,前屈体位亦可缓解不适。后症状加重,消瘦明显。-5月外院就诊,查消化道造影及腹部CT考虑十二指肠瘀滞症,予以禁食、抑酸、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好转。后病情反复,多次接受保守治疗。目前留置空肠营养管予肠内营养支持中,可进食少量半流质食物,体重逐步恢复。患者长期便秘病史,每日需使用开塞露后排便。入院后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科钱懿主治医师:患者发病初期所行GI及上腹部CT检查均可见胃潴留表现,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扩张明显。GI显示十二指肠水平段狭窄,钡剂通过缓慢,并可见逆蠕动。CT可见十二指肠水平段受SMA卡压,变形狭窄,呈典型的“笔杆征”。以上均符合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影像学表现,诊断明确,患者经治疗后复查病情较前明显好转。
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SMAS多见于体型瘦长的青少年,其发病基础为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主动脉(AO)及十二指肠三者间解剖位置关系。正常情况SMA与AO形成40°-60°的锐角间隙,二者间平均距离为10-28mm。有研究认为,血管间角度小于22°、距离小于8mm时会引起SMAS。体型消瘦者内脏脂肪减少,SMA与AO间脂肪垫体积缩小,使得二者夹角变小,易发该病。随着肠内外营养技术的发展,多数患者可通过肠内外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况,内脏脂肪量增加,扩大SMA与AO间距离,缓解十二指肠卡压症状。另外,习惯性便秘、肿瘤、腹主动脉瘤、妊娠等也是该病的常见病因。该患者有长期便秘病史,可针对便秘进行治疗,有可能缓解十二指肠受压情况,我科有相应的仪器,可通过电刺激设备改善患者消化道动力,效果明显,建议该患者尝试。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医院李宁教授团队曾针对顽固性便秘并发SMAS展开研究,其研究表明BMI低于18kg/m2和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是便秘患者发生SMAS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接受长期营养支持同时结合便秘对症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外科手术不作为首选治疗手段,当保守治疗失败、合并肿瘤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主流手术方式为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和Treitz韧带松解术,文献报道手术有效率可达90%,但手术治疗疗效尚存争议,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该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建议继续保守治疗,积极处理顽固性便秘,观察病情变化。
二、普外四科宋雁冰医师:胰头颈占位1例
患者,67岁女性。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消瘦,至今体重减轻约20kg,当时未予重视,1月前我院就诊,查腹部B超示:胰头实性占位。进一步行上腹部增强CT示:胰腺颈部胰腺癌;腹主动脉瘤样扩张并附壁血栓形成。入院后查体未及明显阳性体征,查血常规、生化均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行超声内镜检查示:胰腺颈部可见一低回声团,密度欠均匀,大小约29*22mm。上腹部MRI平扫+增强:胰腺头颈部病变,符合胰腺癌表现。PET-CT:胰头部占位,FDG代谢增高,考虑胰腺癌累及肠系膜上静脉(SMV)可能大。影像科钱懿主治医师:患者增强CT及增强MRI均显示胰头部乏血供占位性病灶,伴上游胰管扩张,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结合PET-CT显示胰头部占位伴FDG代谢增高(SUVmax12.5),均符合胰腺癌典型表现,诊断较明确,肿瘤局部与SMV关系密切,肿瘤侵犯血管可能大。另见患者腹主动脉囊性扩张,直径约5cm,附壁血栓形成。胰胆外科陈丹磊副教授:患者各项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头癌可能大,手术指征明确。肿瘤与SMV关系密切,属于可能切除胰腺癌,手术难度较大,可能需联合血管切除以达到根治目的,术前需充分准备。普外科邵成浩主任:患者诊断及手术指征明确,拟行手术治疗。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位置靠近胰颈部,手术时需注意胰腺切缘问题,离断胰腺位置需适当左移,于脾静脉前方离断,保证切缘无肿瘤残留。另外术中应做联合血管切除准备,充分游离受累血管远近端,保证血管吻合无张力。患者腹主动脉瘤最大径约5cm,根据相关指南建议每3-6个月密切复查随访。大血管腔内隔绝治疗后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较重,对外科手术影响较大,故恶性肿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时,若动脉瘤无高危破裂因素,可优先处理肿瘤病变,待恢复后再行介入治疗。此类患者围手术期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循环稳定,避免出现血压剧烈波动对动脉瘤造成影响。三、普外四科刘聪医师: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1例
患者45岁女性,患者近期体重减轻约10kg伴全身皮肤瘙痒至外院就诊,查肝功能示转氨酶、γ-GT异常升高,腹部增强CT示肝脏多发强化结节,十二指肠强化结节。我院查体未及明显阳性体征。复查肝功能:ALTU/L,ASTU/L,γ-GTU/L,AKPU/L;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后行上腹部增强MRI示:肝脏多发病灶,血管瘤可能;十二指肠乳头区病变,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良性病变可能;胰腺病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胃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占位,降部粘膜下隆起,直径1.5-1.8cm,表明光滑,活检质软。活检病理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行PET-CT及68Ga生长抑素受体显像(68Ga-DOTA-TOC)检查,PET-CT示胰腺形态饱满伴代谢轻度增高,68Ga-DOTA-TOC示全胰DOTATOC摄取增高;肝内可见5枚DOTATOC摄取增高稍低密度影,结合各项影像学检查考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内多发转移,十二指肠乳头受累。
影像科钱懿主治医师:患者十二指肠腔内可见富血供结节样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表现。肝内多发小病灶强化明显,CT及MRI无法明确鉴别NET肝转移灶与肝内小血管瘤,二者CT、MRI表现相似易混淆,结合68Ga-DOTA-TOC结果可明确病灶性质。68Ga-DOTA-TOC示全胰DOTATOC摄取增高,但CT及MRI仅显示胰腺形态肿胀,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主胰管未见扩张,其具体病变性质尚存疑问,有待病理明确诊断。
胰胆外科汤靓主治医师:结合目前各项检查,患者十二指肠乳头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内多发转移诊断较明确。但NET呈全胰弥漫分布罕见,患者全胰DOTATOC摄取增高尚无法合理解释,可行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胰腺情况,必要时可行胰腺及转移灶多点穿刺活检,全面评估,根据肿瘤分级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肿瘤科原凌燕主治医师:神经内分泌肿瘤异质性强,原发病灶与转移灶分级可能不尽相同,可行肝脏转移病灶穿刺活检,明确转移灶分级,根据病理结果选择相应药物治疗,针对肝内病灶可通过TAE或射频消融控制肿瘤进展,大部分患者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患者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内多发转移,手术无法根治,但患者肝内外胆管扩张且伴肝功能异常,出现胆道梗阻早期表现,有姑息性手术治疗指征,根据指南可考虑行原发灶切除+肝转移灶减瘤手术。手术可有效降低肿瘤负荷,明确肿瘤分级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方案,肝内残余病灶可选择TAE、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患者全胰DOTATOC摄取增高,弥漫性病变或病变沿主胰管分布可能,术中注意探查,避免遗漏病灶。
会议现场
作者:侍力刚编辑:彭俊峰
审校:陈丹磊总编:邵成浩
年8月1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