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极高,原因是它的上游病居高不下,如高血压。据估计,全球人口中年龄60岁-69岁人群的发病率为50%,7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高达75%。而高血压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近八成患者有动脉硬化。
血管病高危高发
景在平教授指出,血管系统疾病形成有很多原因,主要是“九高一少“,九高是指高年龄、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肌酐、高血黏度、高血压、高体重、高压力;一少就是运动少。主要分为动脉病,包括动脉闭塞病、动脉扩张病、主动脉瓣狭窄等;静脉病,包括包括静脉扩张病、静脉闭塞病、静脉倒流病;动静脉联合病,包括先天性动静脉瘘、创伤性动脉瘤等。血管系统疾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因此,血管系统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疾病危机。
微创治疗是首选
景教授认为,目前,血管病在人群中日益表现为“全民化”,在发病部位上逐步呈现出“全身化”,在治疗趋势上逐渐发展为“微创化”。
封堵夹层缺口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血管壁发生病变,内膜被撕开一个小口,湍急的血流就会蜂涌而出,便在内外膜间形成夹层,夹层在持续血流的作用下扩张便形成了夹层动脉瘤。现在,有了微创的血管腔内隔绝术,患者无需承受过多的手术及麻醉风险便可得到顺利救治:就是经过简单的局麻或腰麻,在患者大腿根部做个3厘米左右的小切口(或辅以上肢或颈部的更小切口),将特制的腔内移植物送达主动脉内膜裂口处并释放;腔内移植物盖住内膜裂口,将血管壁内的夹层与主动脉内的血流“隔绝”开来。一旦内膜裂口被封堵,夹层内部可以血栓化,夹层动脉瘤患者就不会再发生破裂大出血及猝死了。微创腔内隔绝术还能治疗腹主动脉瘤,彻底根除动脉瘤破裂的后患。
疏通动脉阻塞动脉阻塞性疾病按分布区域划分主要可分为头颈部、腹部内脏分支区、下肢区三部分。头颈部的缺血症状多为头晕、头疼、黑朦、晕厥、上肢乏力等。腹部内脏分支区的缺血症状主要是腹痛、恶心、呕吐、消瘦等“消化不良”表现。而当肾动脉发生阻塞病变,就可能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肾衰)等。下肢区的动脉阻塞性病变的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坏疽,肢体一旦没有了血供,就开始坏死,最后难逃截肢的厄运。
目前,以球囊-支架技术为代表的微创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已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以人工血管旁路术为主的开放手术。在不断进步的腔内血管设备和技术的推动下,动脉阻塞性疾病的治疗范围从躯体近端不断向肢体远端、从大血管不断向中小血管扩展。
治动脉瓣狭窄一旦主动脉瓣发生病变,就有可能对正常血液循环产生不利影响。由于主动脉瓣已重度退行性变,瓣膜钙化致血液流出管道明显狭窄,心脏内的血液已几乎无法顺利泵出,肌体正常血液循环几乎限于停顿。此时的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心功能衰竭,直接面临死亡威胁。现在,微创的球扩式主动脉瓣腔内微创置换术的出现,真正成为了这些危重患者最后的生命寄托。
据景教授介绍,医院血管外科率先在国内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球扩式腔内微创置换术”以来,已有多位重度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重获新生!
生活处方
景教授呼吁,尽管有了一系列微创的血管腔内技术,但是,从长远来看,重在预防。据相关文献,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先心病、遗传性疾病等是诱发主动脉夹层的最重要因素。只有保持血管通畅,才能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活变得更轻松。因此,大家应该通过改变一些生活方式来避免或减缓这些诱发因素的发生,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如合理、科学地摄食,把好入口关;中老年人应选择适合自己、有益血管健康的运动,如散步、爬楼梯、快步走、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此,景教授给大家开了一个处方:迈开腿,管好嘴,少吃药,多喝水。
专家简介
景在平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国家“”工程重点学科主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主任。上海市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中国腔内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亚洲血管外科协会理事。欧洲血管外科协会委员。国际腔内血管专家协会委员。他在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有:(1)在国内提出“腔内血管外科”和“腔内隔绝术”的理论概念,率先完成“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和“心脏主动脉瓣球扩式腔内微创置换术”等一系列手术。(2)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Endovascology(腔内血管学)的理论概念,创新完成了一系列世界首例病例。(3)在总结大量临床病例经验基础上,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3N3V”分型法。(4)医院完成了我国首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指南》。他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持续理论创新:(1)在多项国家自然基金支持下,率先从细胞、酶学、基因、血流动力学、瘤壁应力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胸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形成机制”研究。(2)在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基金支持下,率先开展了“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器具”国产化系列研究并获“多项”专利。(3)在多项全军和上海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基金支持下,开展了“血管内膜增生性再狭窄形成机制的研究”、“反义核苷酸抑制动脉内膜增生”、“光动力学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等研究。他在临床和科研工作基础上获得以下成就:(1)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以第一著者发表了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主编专著3部:《现代血管外科手术学》、《血管腔内治疗学》、《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参编专著9部。(3)荣任《JournalofEndovascularTherapy(腔内血管治疗杂志)》等10余种国内外核心杂志编委。(4)历年来主持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各类基金10余项。(5)首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6)首批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7)《血管镜下股浅静脉壁外瓣膜修复成形》荣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1项。(8)《国产新型血管腔内隔绝系统》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技发明奖1项。(9)《从巨创到微创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10)《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胸主夹层动脉瘤》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11)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2)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3)《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荣获全军优秀电视教材一等奖1项。(14)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15)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6)荣获总后科技银星奖。(17)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8)荣获全军育才金奖。(19)荣获中央保健委颁发的“保健工作特别贡献奖”。(20)荣获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1)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2)荣获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3)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大医精神”奖(24)荣获上海市社会主义十佳好人好事称号(25)荣获感动上海十大人物称号
擅长: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脏主动瓣狭窄等主动脉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用最微创的方法治愈最凶险的血管疾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