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医学网:来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相信从管珩教授起初创建血管外科,到现在郑曰宏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继续领航,定会发生很多弥足珍贵的事,作为血管外科团队的一员,您认为哪些方面值得您学习呢?谢谢。
答
来志超老师:医院血管外科已经建科20年,哪些最珍贵的内容是我们血管外科人需要铭记、需要认真学习且发扬光大的,这是每一位血管外科人都特别 首先,是艰苦奋斗的能力。这一品质对于血管外科人来说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从本世纪初管珩教授把血管外科独立出来,到年刘昌伟教授带领血管外科从西院搬迁到东院,再到年郑曰宏教授接手,将血管外科的工作进一步推向规范化、推向高峰,一直是靠十几个大夫兢兢业业地努力。血管外科是医院众多外科中的一个小科室,人员不多,但是工作强度非常大。统计数据显示,血管外科去年一年共进行急诊手术多台,平均每两天就会有一台。我们的急诊和其他科室又有所不同,需要当天紧急完成诊治,而我们只有十几个大夫,因此,只要值班医生遇到一位急诊患者可能就需要通宵救治。而建科初期,我们医生数量更少,仅靠几个人完成那么高强度的工作。不过随着我们血管外科人的不懈坚持,不仅临床上的工作量逐年翻升,在科研和教学上也实现了从0到1,甚至从1到多突破和转变。目前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各个方面,在国内所有同行中,我们科的工作量及各种数据都名列前茅。只有经历无数从无到有的创造、不畏艰辛的劳作,才能铸就北京协和血管外科今日的辉煌。
第二,就是保持从点滴做起、不断成长的心态。协和血管外科最开始只是一个血管外科学组,在管珩教授建科初期,科室一穷二白,没有专业的介入造影机,需要和介入科室共用机器和手术日。自管老的年代开始,逐步把血管外科带入了一个独立科室的正轨,我们从纯开刀手术发展到腔内介入手术,得以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手术方法和器材。刘昌伟教授接任后,进一步带领协和血管外科迈向规模更大、专业化更强的全国领先水平。从郑主任开始,是我们北京协和血管外科走向全球化、走向更高峰的时代,科研、教学、临床全面发展,实现了井喷式突破。如今,我们血管外科的VEC会议规模上万,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会议之一,并且通过亚太血管联盟把我们的影响力推广至全球,科室整体的临床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高度,这些都是我们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努力达成的。
问
医学网:请问您目前主要研究的疾病领域是哪个方面?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答
来志超老师:我个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动脉疾病领域,目前集中在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腹主动脉瘤三个疾病。颈动脉狭窄是我投入的研究和精力最大的方向,目前我们有全国最大的单中心数据库,同时也在向临床和基础进行转化,研究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一些可能潜在的干预措施。
我作为血管外科的青年医师,面对疑难问题时,主要依靠医院血管外科的优秀团队的支撑。我们科室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我的师兄、老师、科主任和全科同事都是我坚强的后盾。每当我遇到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寻求帮助。无论是智力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给予我很大支持,让我能更好地完成疾病的诊治。
问
医学网:能否请您分享一例让您印象非常深刻的临床突发病例呢?
答
来志超老师:血管外科作为急诊非常多的科室,每个日夜都有很多让人难忘的经历,每个病例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有一位曾经上过电视节目《生命缘》的患者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当时我作为科室的宣传员,全程参与了这位患者的诊治和报道。患者是一位老人,因医院急诊,诊断发现濒临破裂的腹主动脉瘤,这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随时可能因为动脉瘤的破裂造成大出血,进而导致病人生命的陨落。老人仅有一名北漂独子,孙子也刚刚出生不久,整个家庭压力非常大。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给患者进行妥善的诊治,那么不止会失去患者的生命,甚至可能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我们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幸运的是在郑主任的领导下,患者得到了全面的诊治,完全康复出院,并没有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家庭的完整性得以保存。最终爷爷见到了孙子,祖孙三代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让我非常感动。
就医术而言,医院血管外科在国内已属于第一梯队,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解决众多疑难危重病例。但是对医生来说,很多时候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来自医学本身,而是伦理社会和道德感,如何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问题,挽救更多的生命和家庭,这是我们医生尤其需要 医学网:从您的角度来看,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医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呢?
答
来志超老师:通过几任主任的努力,医院血管外科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有非常优秀的博士后生源加入了血管外科大家庭,这也给我们的临床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支持。在此,我也希望对我的师弟师妹以及其他年轻同道们谈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首先,年轻医师要想成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畏艰难,肯于吃苦,愿意从基础的工作做起。很多外科医生看重手术操作经验,但对于外科医生来讲,更重要的是理解基础知识、解决基本的问题,包括开医嘱、写病历、换药、管理病人等,这也是临床安全的主要内容。如果在年轻时就把过多精力用在训练手术技巧、科研、教学等与临床工作不太相关的方面,那么就无法打牢基础,未来的成长也会受限。当年轻医师成为高年资医生后,需要指导下级医师做基础工作,如果不知道如何把基础工作做好,就无法规避大部分的临床风险。其实手术能带来的临床风险大概只占所有的风险的30%~40%,大部分风险都来自于基本的工作。因此,我希望年轻医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能够多花时间、多花精力去做基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安全的、稳定的基础。
其次,我个人认为目前临床中有一个相对不太好的风气,就是重科研而轻临床。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了,从科技部到教育部,再到卫建委都在调整相关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措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不再单纯通过科研能力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而是让临床医生回归临床工作本身。我个人认为尽量不要追求快车道,不要总想去走捷径。如果年轻医生立志于成为一名好的医生的话,特别是在医院这样的平台,最重要的还是立足于临床,否则可能在国家充分调整评价指标以后,现在认为的快车道,未来未必是快车道。当然也不是说不鼓励科研,毕竟要全面发展,但是希望大家能知道,哪件事情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来志超,医学博士,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秘书,国际血管联盟(InternationalUnionofAngiology,IUA)青年委员会委员。
第6任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委员会主席。获医院优秀员工、优秀住院医师、优秀临床带教等称号。医院第一届“外科住院医师技能大赛”冠军。获华夏医学科技奖科普奖(第三完成人)。获第12界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青年擂台赛一等奖、国际脉管联盟第四届青年医师论坛一等奖等,曾获IUA奖学金支持赴捷克参加“5thIUACourseforyoungvascularspecialists”课程学习,医院外科赴芝加哥医学中心血管外科交流学习。
临床研究方向为颈动脉狭窄的手术安全预警与优化策略研究,基础研究方向为血管周围脂肪对动脉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估研究。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一项、医院青年基金一项,发表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10余篇、第一作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要高校基本科学业务费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
主要参与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基金、中央保健基金项目、首都特色临床应用研究与推广基金项目、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改革项目等多项研究。
往期回顾
1、协和血管医学大会系列访谈|践行医者使命患者重展笑颜——访医院血管外科狄潇主治医师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