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网
郑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的专访!协和血管医学大会VEC马上就要召开了,您作为大会主席,从前期的会议筹划到后期的专家邀请一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在日程设置,包括专家阵容上与往届有哪些亮点?大会的定位是怎样的?
郑月宏教授
协和血管医学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今年第17届协和血管医学大会VEC较往届也有较大的特色变化。本次会议医院的血管外科发展历程,更包含全国乃至国际血管外科的发展变化。在多年来协和血管外科发展的中,每一年VEC举办的都有很多特点,总结本届会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亮点内容:
第一,在学术内容上,本届更加突出“严谨求精、注重内容”的协和特色,添加了包括手术直播、中青年论坛、比赛等在内的多种展示元素。最重要一点是希望这次协和会医院发起,医院院领导支持下的国家级“血管专科医联体联盟”,从而达到资源和数据共享的目的。
第二,在专家阵容上,血管外科的疾病谱及非常广,因涉及到交叉学科,这几年最明显的变化是血管外科和介入科达成共识并处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所以,会议首先有很多血管外科的专家、介入科的专家参加,话题涉及周围血管疾病、大动脉疾病、微循环疾病等以及动静脉疾病等等,都可以在会中的讲题中得以体现。
本次会议也按照疾病部位和病种设置了专场,每个专场都有十几到二十几位专家与公同参与探讨。因为有很多病种,例如糖尿病足,就融合大量的内分泌专家,包括来自华西著名的教授团队与会一起探讨,希望可以真正达到一种疾病通过多学科协作的形式来研讨,给出最优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作为亚太血管学术联盟的主席,在本次大会中作为共同主办,所以,会上我们将邀请来自于亚太地区国家、港澳台、韩国、美国等专家来进行国际性的交流。国内外顶尖的专家聚集一起,更加吸引了来自基层的广大血管医师团队。
第三,在学科特色上,本届会议由中国微循环学会举办,在本次会议中希望面向全国基层、聚焦专病,更多地突出微循环学具有的特色。另外,中青年医生是会议中特别需要 胸腹主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病,发病率很低,但其实治疗的过程会非常艰辛。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协和血管外科在胸腹主动脉瘤治疗方面的一些成果、进展,包括在创新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
郑月宏教授
胸腹主动脉瘤在血管外科中确实是一个疑难杂症。其中单纯的胸主动脉瘤、单纯的腹主动脉瘤,不论各家医学中心,医院,通过微创手术技术都能得到解决。就目前来讲,唯有累积了肠系膜动脉、腹腔干动脉和肾动脉复杂区域的病变,治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主要的问题是胸腹主动脉瘤治疗如果出现了截瘫或者肾衰并发症的话,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在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疾病方面,医院血管外科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有一定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我们在老一辈的管珩教授、刘昌伟教授,以及目前由我带领的五个手术团队在开展胸腹主动脉瘤治疗工作中,还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老一辈专家,像我的老师管珩教授那个时代起,她就独创了一种方法,叫做分次阻断胸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把一次阻断在体外循环下完成的手术变成了二到三次阻断的方式,也不需要体外循环来完成治疗。这个方式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叫做胸腹主动脉瘤改良法。另外,协和在手术和复杂病例方面有其特色。我们在麻醉科团队和ICU团队的帮助下,又开创了一个手术,也是这几年我在全国推广的经第十肋尖切除部分肋骨,经腹膜入路完成四型低危胸腹主动脉瘤的治疗。这个方式已经进行了一大组病例论证,效果非常好。目前,也已经得到国际的认可,在血管外科的顶级杂志JVS上也得到了发表。这种术式有机会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胸腹主动脉瘤在协和的综合治疗中,包括开放手术、创新术式、全腔内治疗等多种方式都在开展。还有一个在过渡阶段,杂交手术通过先开刀再做支架,例数也比较多。所以,目前来讲,医院作为全国疑难杂症诊疗中心,而胸腹主动脉瘤又作为血管外科的疑难病症,我们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现在协和专职科研团队、博士后和博士团队正在和北航、北工大等团队结合一起做胸腹主动脉瘤的一些模型,一些血流动力学的研究等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否将胸腹主动脉瘤这个血管外科最困难、最疑难的病例实现完全的攻克。
医学网
郑教授,北京协和血管外科是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血管外科诊疗中心,自年开始,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管珩教授在血管外科专业组工作以来,已经有24载了。听说协和有三宝,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病历,还有一个是教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中青年医生有哪些点是让他们需要来到协和,咱们协和的吸引点都有哪些?
郑月宏教授
当我20年前第一次来协和开始求学的时候,我就听说协和的三宝:病案、图书馆和教授。经过这么多年的熏陶,的确有非常多的体会和认知。现在每天早晨来上班,医院的老楼,青砖碧瓦,从路口进来,内心还是有一种自豪感的。因为,协和百年积淀的文化是非常深的,这点不论是我们作为本身的协和人,或者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人,都对协和的精神有所耳闻。协和最讲究的是“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当我作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从老一辈的老师,包括我的老师管珩教授身上学了很多,老师们言传身教,让我体会到协和对病人的管理是最为精细的,这一医院都看过以后的由衷体会。
协和历经百年,到目前来讲,尤其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了一些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赵玉沛院长一直在强调,年是协和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正在创建六大体系的关键时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全科成员,包括我们五位团队组长,刘昌伟教授、刘暴教授,陈跃鑫教授、叶炜教授以及我在内,这五个团队各有特长地去发展临床工作,我们各有侧重,基本上是按照创建六大体系的方式去设计。血管外科发展到今天,我们依赖于技术,依赖于转化,同时更主要的还是靠大家,特别是科内有闯劲的年轻人将创新思维应用的临床中,造福更多患者。
我们科室现在年轻人比较多,之前提到科室里有三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他们的名字叫曾嵘、邵江、宋小军,这三位医生年资非常高,他们做临床经验都非常好,科里都喜欢叫他们“协和三僧”。就是说如果教授都不在的话,他们也可以将所有的临床工作,哪怕疑难的病例处理得非常好。
此外,在这个情况下,还有更年轻的医生也在逐渐加入队伍之中,今年科室又增加几位博士后,还有两位高年资的医生。所以,当下对年轻人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在协和文化传承百年之际,他们除了要“严谨、求精、勤奋、奉献”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按照院领导的要求要创新,要有干劲,要有力量,要往外闯,只有临床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他们去发挥做到更好。
这么多年中,协和奉行的文化是让每一位医生都平等的去发展,发挥他们的特长,专病专业做,这样路才走得快。所以,基本上达到了聚焦专病的思路,从而使协和的血管外科能够和国际、国内接轨。除此之外,教学的任务也非常重,医院承担了广大“三生”的教育,我们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以及很多医大的学生,博士、硕士。对他们的培养,不仅仅是为协和留下火种,也是让他们学成以后到全国各地,甚至到更远的地方去,能够把我们的一些技能、方法,甚至思维传播出去,给血管外科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希望。
医学网
除了VEC以外,协和血管外科团队针对中青年医生培养还有哪些具体的计划吗,能否请您介绍一下?
郑月宏教授
人才梯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协和血管外科的人才梯队还是非常雄厚的。在老一辈管珩教授、刘昌伟教授等的带领下,血管外科走到今天也是风风雨雨,非常不容易。目前已经建立五个手术团队,每个手术团队下面又有得力的各位助手,如何打造和培养梯队医师,这不仅是科室的要求,医院的要求。今年,医院两会中赵院长提到让血管外科,还有其他科室都要去到国内外知名的地方去学习。
年轻人更是应该这样,采取几个方式:一个是送到国外轮流学习,医院做得非常好,如:首都医科医院、中医院、医院(医院)、海军医院(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医院等等。现在协和科室年轻医院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此外,近日,医院和九院开展了网络直播学习班,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同台展示各自的特长,也发现对方的优点。还有,我们一直持续在开展协和血管菁英沙龙,主要以手术直播为主,这也是重在练兵,练年轻人,碎步快跑。通过以各种方式提供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尽快成长,让团队呈现一个正三角的形态,从而利于科室的长期发展。
专家简介
郑月宏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兼任中国微循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血管学术联盟(APA)会员大会主席,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血管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会委员等。兼任多家编委和SCI杂志审稿人。
从医二十七年,始终在临床和科教工作一线。师从我国著名学者管珩教授。曾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Eppworth等研修。擅长周围血管外科疾病的开放手术和介入治疗、对血管疑难杂症治疗有独到见解和创新。对颈部、胸部大血管病变和腹主动脉瘤腔内介入和手术诊治有较多研究。培养和在读研究生20余人,获得医院优秀教师称号、北京市优秀医师等称号。目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院重大专项课题在内等多项科研基金课题。已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著余篇,发表SCI文章40余篇。主编《腔静脉外科》、《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与维护》等书籍10余部。获中华、华夏等科技进步奖4项,并多次获得医院医疗成果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