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9日16:34医院外科楼5楼的DSA手术室,血管外科医生们正屏息紧盯着屏幕。在短促的机器声响过后,大家才神情舒展,脱下铅衣,悬了数小时的心终于落了地。“各位辛苦了!”,李毅清主任医师说道,言语中夹杂着欣喜、自豪:“今天我们完成了一次突破,祝贺大家!”短暂地鼓掌后,大家再次投入到手术的收尾工作中。
究竟是什么疾病,如此难以对付?
又是怎样的技术,值得大家庆贺呢?
请让时间回转到4天前……
年11月5日8:06医院血管外科全体医师,在交班室齐刷刷地注视着一张胶片,“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肾上段管腔瘤样扩张,考虑胸腹主动脉瘤”,因常规腔内支架修复技术无法重建内脏动脉,此类患者被认为是腔内介入治疗的禁区。
全科室高度重视,李毅清主任组织全科室多次讨论,“病变太复杂!”、“破裂风险大!”、“手术难度大”……但是,李毅清主任本着微创解决患者病痛的原则,决定大胆采用体外支架预开窗技术的全腔内微创治疗方案,杨超博士提出该手术可结合他刚在国外学习的最新技术来完成。此方案得到赖传善、金毕、郑鸿等教授及科室同事一致认可,并对具体细节和风险防控给出了具体意见。
患者老白和他的亲人则在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他1年前在当地查出此病时,当地医生告诉他:这种疾病很凶险,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破裂即意味着死亡。老白一直身体健康,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一想到身体里埋着一颗“不定时炸弹”,他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人也逐渐消瘦。1年来他和家人一起辗转多地,四处求医未果,近日转入我院。
不知不觉,李毅清教授来到老白的面前,带来了全科室讨论的结果:“这病可以治,手术时间暂定周五!”李教授停顿片刻,将片子挂在了老白床头,说:“您的病情很复杂,请给我们时间准备。”老白笑了,虽然他还不明白具体的手术方法,但这是他一年来第一次感觉到希望。
目前支架开窗技术是国际上主动脉治疗领域最领先的技术,可以重建内脏区重要分支血管,为支架提供足够的锚定区。该技术对内脏区血管的定位要求极高,开窗的位置和患者体内血管的位置必须分毫不差,否则,支架释放后会立刻造成患者内脏缺血等严重后果。目前大部分报道仅限于一到两个分支开窗,像这个病例所有的四个分支都需要开窗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解决精确定位,精准开窗呢,李毅清主任和杨超博士决定采用最新的3D打印技术,制作3D血管模型结合CT,精细测量,经过反复设计,修改,核对,制定了完善的开窗设计和手术方案。
术前3D打印模型
精准体外开窗
VS
11月9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在李毅清主任带领下,杨超,刘建勇,李海涛,尚丹,李沁,党一平,江焕宗等医师共同开展手术,在麻醉科及手术室倾力配合下,手术按照既定方案取得完满成功。动脉瘤完全隔绝,所有内脏分支的血流成功保留。
(术前)胸主动脉造影:瘤样扩张
(术后)胸主动脉造影:支架置
(术前)腹主动脉造影:瘤样扩张累及四条分支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
(术后)腹主动脉造影:四开窗支架置入,四分支动脉支架置入,四条分支动脉均显影良好
术者穿着沉重的铅衣,术中一丝不苟的精准释放支架,手术成功
这才回到了文章开头,大家脱下沉重的铅衣,汗水浸透的手术衣还没来得及换下,李毅清教授对大家说道:“各位辛苦了!”
术后老白转入ICU,所有医生在紧张的手术之后并没有放松心情,还担心这老白是否能度过围手术期,是否能顺利醒来,是否会出现截瘫等严重并发症。
第二天一早,老白终于醒过来,一切恢复良好,这时医生们才放下悬着的心,这枚复杂的“不定时炸弹”终于顺利拆除了!
全微创术后,老白恢复很快,目前已经能正常活动了。
此例手术,是湖北省地区首次采用3D打印模型辅助腔内治疗、首次体外支架四开窗技术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瘤,此次成功,标志着我院血管外科在主动脉疾病诊治方面位于全国一流水平!
医院血管外科在主动脉疾病方面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每年收治包括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凶险的主动脉疾病患者百余例。
左手细导丝,铅衣吃线装支架
右手柳叶刀,开腹切瘤缝血管
因此血管外科医生也被称“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小贴士
医生建议6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常规体检一次,一旦发现主动脉瘤且直径超过4.5cm,则破裂几率明显增加,非常危险,应该尽早拆除炸弹,不可拖延!
信息来源:医院血管外科
撰稿:杨超江焕宗
摄像及编辑:王维慈
———————————————
DepartmentofVascularSurgery
UnionHospital
HUST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