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即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平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因此,腹针的定位以神阙为中心展开,主要取穴方法有三种:循经取穴法、定位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是根据经脉分布的特点,通过腹部经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取穴方法,这一方法与传统针灸疗法相似。定位取穴法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取穴方法,它是根据腹针理论,利用腹部区域的全息影像定位取穴以调节全身脏腑。
在研究中发现,腹部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神龟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点穴。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定位取穴法便是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依据。八廓取穴法是依据八卦理论,将腹部以神阙为中心分成大致相等的八个部位,每一廓的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定的治疗作用,并对内脏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八廓取穴法不仅使针灸治疗范围大大拓宽,而且为多层次地使穴位的性能开发提供了便利。
依据“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的含义,可以把人体经络的形成追溯到胚胎期。胎儿是通过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逐渐成形的,因此脐(神阙)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这些通道便是经络系统。基于上述观点,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由于腹部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在神阙系统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地分解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调节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浅层对全身的功能起着调控作用,通常把它称作外周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深层对内脏的功能起着调节作用,也称作内脏系统。这两个系统互为影响对全身起着调控作用。
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地有序化,故而较大地依赖于人体的本身。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①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②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③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征、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④其他的针灸适应证,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的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症。对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慎谨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腹针疗法在处方特点上突出辨证施治、治病术本,讲求“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其常用处方如下:
天地针组成及适应证天地针是一组腹针常用处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心,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募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二穴合用可调补脾肾。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中脘、下脘理中焦,调升降,且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之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而肾又主先天原气,因此4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主要功效为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腹四关、调腹气、风湿点的组成及适应证腹四关由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气血上输下达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四个穴位。临床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风湿点是薄智云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风湿点有消肿、止痛作用。治疗肩肘疾病可仅用上风湿点,治疗下肢疾病时,也可配下风湿点。
关于举办“落藏腹针疗法临床研修班”通知
11月13日----------11月16日昆明
12月13日----------12月16日北京
12月17日-----------12月20日郑州
费用:元,提前办理会员证,或者持有残疾证,现场缴费9折优惠
报名
许欣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