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各种病因引起的上腔静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产生头、面、颈、上肢和胸部的静脉瘀血、水肿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病症,称为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多由右侧中央型肺癌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压迫上腔静脉而引起,占90%。其次为慢性纵隔炎、上腔静脉长期透析管植入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及升主动脉瘤和良性冲瘤的压迫等。上腔静脉压升高,眼结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发生瘀血、水肿,患者极为痛苦。
介入放射学上腔静脉球囊扩张和内支架置入为首选治疗方案。
适应证
(1)肿瘤外压性上腔静脉狭窄。(2)上腔静脉自身性狭窄,如放射性损伤、人工肾长期留置导管、免疫性损伤(白塞病)等。
(3)上腔静脉和(或)头颈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1)术前常规准备传染病四项、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糖、电解质、正位胸片、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全套和心电图。(2)术前特殊准备查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进行CTA或MRA检查,了解上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和长度,血管壁是否增厚和有无血栓形成;判断阻塞原因,如有无纵隔肿瘤或转移瘤。(3)介入操作程序一般选择股静脉途径,操作范围和可操控空间大,操作者双手远离靶点。
经股静脉途径穿刺,直接引入cm亲水膜导丝和直头多侧孔导管,二者配合依次经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至上腔静脉,设法通过上腔静脉阻塞段。以直头多侧孔导管的侧孔段跨越阻塞段完成上腔静脉造影,测量上腔静脉阻塞段长度和正常段长度与直径。纵隔肿瘤外压性上腔静脉狭窄者,沿导丝向上腔静脉引入内支架推送器,直接内支架置入;上腔静脉管壁性狭窄者引入内支架推送器,经推送器外鞘行球囊扩张成形及内支架置入;上腔静脉血栓者引入内支架推送器,经推送器外鞘引入猪尾巴导管局部灌注溶栓和搅拌溶栓以消除血栓。
介入术中全身肝素化。
头颈面部严重肿胀,经颈部颈静脉途径穿刺操作不便,此途径操作空间狭小,不便复杂的介入操作和术后护理。
术后处理
口服华法林并继续肝素化3d。适当静脉输注白蛋白,应用利尿剂促使头颈部水肿快速消退。
水肿消退后,进行后续的病因学诊断与治疗。纵隔肿瘤者完成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根据病理学选择局部消融、化疗或放疗以根治肿瘤,直接穿刺放射粒子植入是近年应用的新技术,是治疗恶性肿瘤的理想方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