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清淤”让血管健康畅通
有一种可怕的东西,它可能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它的存在,是血管发出的“求救信号”;它的生长,将导致我们偏瘫甚至失去生命。它被称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虽然形成过程缓慢,但形成后引发的继发病变往往让人猝不及防。许多人因此饱受血管堵塞的痛苦,最终承受着血管破裂威胁生命的代价。大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白云清几十年来就致力于修复患者的血管,将外科手术和腔内微创治疗相结合,形成了复杂疾病的治疗简单化,简单疾病的治疗微创化的治疗理念,从而提高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和成功率。
腹主动脉瘤是致命的“定时炸弹”
主动脉是从心脏发出的最粗大的动脉血管,负责向全身各主要脏器输送新鲜血液,在腹部的部分称为腹主动脉。白云清主任介绍,当动脉合并硬化或炎症等问题后,会在血流的冲击下慢慢扩张呈一个球状,临床上,当直径达到1.5倍,就称为动脉瘤,传统认为腹主动脉瘤直径在5厘米以上就具备手术指征。动脉瘤不会自行消失,放任不管只会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一旦破裂出血,死亡率达到90%以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近75%。
对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只能靠手术解决,包括开放手术切除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以及微创腔内修复术。白云清主任表示,传统的开放手术,要开长达三四十厘米的刀口,将动脉完全暴露出来,才能切开动脉瘤,将瘤体两端血管用人工血管替换。出血量少则千八百毫升,多则四五千毫升,术中的风险极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则在腔内给血管穿上“保护罩”,明显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期也较短,大大降低了死亡风险。这种微创“清淤”通血管,可以使许多因高龄、合并基础病而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且,现在的支架置入后可以微调位置,避免了以往因位置过高堵住肾动脉或位置过低依旧有血液流入瘤体的情况。
警惕颈动脉狭窄远离缺血性脑卒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成为继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3左右的发生与颅外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有关。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颈动脉狭窄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内发生的可能性为30%~37%。
白云清主任介绍,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其次为大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其他因素。劲动脉狭窄会引起脑部缺血,表现为单眼失明或黑朦、单侧肢体或偏侧肢体无力、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一般根据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将动脉狭窄引起脑缺血分为短暂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1天到3天)、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前两型为可逆性,经及时治疗预后较好,而后两型则为不可逆性脑梗死,预后较差,所以一旦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目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手术,可有效预防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此外,随着介入技术在冠脉和周围动脉领域的应用,颈动脉腔内治疗术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在一些不适宜手术的高危患者中,颈动脉腔内治疗术成为了最佳选择。经过多年积累,大医一院血管外科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颈动脉腔内治疗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有着14年建科史的大医一院血管外科,是大连市率先成立的血管外科之一。多年来,科室一直走在国内外技术前沿,不断突破创新,开展了腹主动脉瘤的手术和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旁路手术、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杂交手术、急性下肢缺血的手术、腔内治疗及杂交治疗、人工血管透析通路、肾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以及血管损伤、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的救治等,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特色亚专科。其中,下肢动脉远端旁路术与人工血管透析通路填补省内空白,为国内领先水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