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AAA)作为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8月24日,在江西景德镇举办的江西血管大会(JVS)暨第十届江西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年会、第医院学会血管医学分会年会、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九届周围血管疾病腔内治疗进展学习班、周围血管疾病腔内治疗护理进展学习班上,来自广西医院血管外科覃晓教授分享了EVAR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概述自年Parodi首次应用覆膜支架治疗AAA,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逐渐成为AAA的主要治疗手段。现在国内外已经普遍开展,手术相关死亡率0.5%。与开放手术相比,手术失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死亡率低。
围手术期情况,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1],该纳入病例,长期随访发现EVAR治疗AAA,围手术期死亡率1.6%,心梗2.5%,急性肾功能衰竭4.3%,DVT0.9%,出血再次手术0.6%,肠系膜缺血0.6%,截肢0.%,小肠切除0.1%,大肠切除0.3%。平均住院时间3.5±5.3天,30天内再住院10.7%。
EVAR相关并发症,包括:内漏;肾动脉闭塞;颈部扩张、瘤体破裂;髂支闭塞、臀肌缺血、下肢缺血;支架感染、支架移位、支架疲劳。内漏内漏分型Ⅰ型:血流经移植物近、远端进入瘤腔;
Ⅱ型:血流经瘤壁侧支血流返入瘤腔;
Ⅲ型:血流经移植物破损处或连接部进入瘤腔;
Ⅳ型:血流经移植物壁渗入瘤腔;
Ⅴ型:内张力。术后内漏发生率根据JV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2],对例患者EVAR术后随访6.2±2.4年,结果显示内漏发生患者占30.5%(/),内漏例数例。其中,Ⅰ型内漏12.3%(23/),Ⅱ型内漏75.9%(/),Ⅲ型内漏3.2%(6/),Ⅳ型内漏2.7%(5/),未确定5.9%(11/)。内漏出现时间:<1个月44.9%(84/),1个月~2年33.2%(62/),>2年21.9%(41/)。Ⅰ型内漏JVS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3],结果显示术后内漏发生率为3.33%(80/),1年后内漏发生率为2.82%(22/),Ⅰ型内漏自发消失93.62%(44/47),新发Ⅰ型内漏1.14%(19/)。Ⅱ型内漏有研究[4]显示随访10~48个月,Ⅱ型内漏发生率为10.2%(/),自发消失35.4%(/),导致开放手术1.4%(21/),导致术后瘤体破裂0.9%(14/)。术后瘤腔EVAR术后瘤体破裂相关研究[6]显示,EVAR术后瘤体破裂率为0.9%(/),平均破裂时间37个月(16~50个月)。另外,SchermerhornML等的研究[1]中,随访8年结果显示患者死亡率为54.9%,瘤体破裂率为5.4%,瘤体相关在干预为18.8%。术后瘤腔扩大国外一项数据分析[5],纳入49个研究,术后瘤腔扩大发生率在0.2%~41%,随访时间24~68.1个月。病例分享
病例1(患者女性,72岁)诊断:腹主动脉瘤。EVAR术中释放完整主体支架后,内漏严重。给予球扩+CUFF后,造影内漏大部分消失。术后1年6个月CTA,内漏仍然存在,遂进行二次干预,使用弹簧圈及明胶海绵栓塞。二次干预后半年CTA发现内漏增加,且瘤颈增大,行开放捆扎修复术。
图1.术前CTA
图2.第一次术后1年6个月CTA
图3.二次干预术后一周CTA
图4.开放捆扎修复术后1周CTA
病例2(男性,65岁)诊断: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动脉瘤。
手术策略:EVAR术后1年CTA,内漏未消失。球扩+CUFF后,造影内漏消失。再次干预后一个月复查内漏消失,但肾动脉显影不佳,右髂支闭塞。遂行烟囱支架植入术,术后一月内漏消失,肾动脉显影。
病例3(男性,78岁)诊断:破裂型腹主动脉瘤
手术策略:患者要求腔内手术,AUI支架植入。术中发现Ⅱ型内漏,转开放修复术。患者恢复良好。
图5.开放修复术后CTA
病例4(男性,65岁)诊断:腹主动脉瘤合并双侧髂动脉瘤。
手术策略:行EVAR(一体化腹主动脉带膜支架植入),术中造影发现支架植入后,肾动脉封闭。反复用球囊拖曳,未能使支架下移。随即中转开放性手术修复,术后恢复良好。
图6.术前CTA
图7.术后第三天CTA
小结
国内外各中心AAA大多数(>90%)采用EVAR治疗,尤其是对非破裂型AAA。破裂型腹主动脉瘤多采用开放手术。EVAR在治疗腹主动脉瘤方面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但其近、远期的并发症不容忽视。复杂AAA是EVAR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严格掌握EVAR的手术适应证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密切随访和正确的再次干预可以提高EVAR的远期效果。参考文献[1]SchermerhornML,BuckDB,OMalleyAJ,etal.Long-Term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