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图片由《中国民兵》特约记者粟毅拍摄
近几天小编习惯地打开《解放军报》看到有关武汉疫情的消息得到全面控制情况越来越好《解放军报》刊登过的三篇报道值得收藏一起回顾↓↓↓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为人民
解放军全力支援地方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
解放军报武汉1月6日电(记者孙兴维、高立英)人民有难,军人当先。今天上午,全军首批从辽宁沈阳、山东菏泽紧急调拨一次性C级防护服套、乙醇酒精瓶等卫生物资抵达武汉,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协调军地双方进行物资交接,全部送达一线。这是解放军以实际行动支援武汉市疫情防控、军地携手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的又一具体行动。
湖北省武汉市等地近期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来,中央军委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依法科学有序组织防控,军委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第一时间召开了军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电视电话会议,对军队防控疫情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第一时间成立由军委机关、联勤保障部队、武警部队、军事科学院组成的军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多次召开会议研判形势,提出对策,军委机关有关部门4小时加强值班。在抓好部队和官兵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的决策指示,把全力支持地方抓好疫情防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医院周密制定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协助地方政府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各医院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进一步落实预诊分诊、发热门诊和首诊医师负责制。加强应急处置准备,完善应急措施,各医院和疾控机构参照国家《诊疗方案》和《疫情防控方案》,做好人员、床位、药品、设备和防护用品等各项准备,随时能够承担医疗救治和防控支援任务。医疗研究单位强化应急科研,跟踪新型冠状病毒毒力、传播力、耐药性变化,协同国家查明病毒源头和感染、传播等机理,在改进诊疗方法、提高防控技术、研发治疗药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医院对住院部进行紧急改造,对现有住院楼进行腾空,将内科住院部全部转变为收治病区。经过调整,这个病区将增加到余张床位,适当缓解地方救治压力。
生命重于泰山,时间就是生命。为加强武汉地区指定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救治力量。经中央军委批准,1月4日,解放军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3支医疗队,医院、医院、医院等3医院开展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星夜驰援武汉战胜疫情。每支医疗队主要有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控制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组成,医护人员中有参加过小汤山、援非抗埃经历的骨干。医疗队到达武汉后,立即投入到救治工作之中,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连夜完成急需医疗物资的清点整理工作,建立指挥机制、明确工作流程。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抵达后,随即与对口支援的武汉市医院进行细化对接,按照重症救治、收治病房、发热门诊、检验和放射检查等方面进行了人员配置,逐岗逐人明确要求。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组织人员进行防护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岗前强化培训,与对口支援的武汉市医院进行了任务对接。今天上午,3支医疗队已全部进入一线科室,全力投入救治工作。
“人民高于一切,疫情就是命令”,正在武汉一线指导的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组长、军委后勤保障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军队后勤部门坚决落实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解放军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作用,把军队和地方医疗资源统筹起来,合理使用,形成合力,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
本文刊于1月7日解放军报01版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持续奋战抗疫一线
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解放军报武汉3月19日电记者孙兴维报道:截至3月18日,医院、医院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累计收治患者人,治愈出院突破人。这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坚持关口前移、严把医护质量、突出重症救治,有效防止轻症变重症、重症变危重症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自1月4日抵达武汉后,在军队前方指挥协调组组织下,广大医务人员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全力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医院、科室、病区三级质控体系,落实查房、会诊、感控等医疗管理制度,坚持一线救治与专家帮带相结合、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人文关怀和疾病诊治相结合,最大限度降低病亡率。医疗队建立健全每日管床医生、病区主任、科室主任检诊制度,规范医疗过程和护理行为,医院专家团队,开展院内危重症病例讨论73次例,分组对余名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现场会诊,开展10次49例死亡病例讨论。依托远程会诊系统,利用后方优质专家资源指导前方专家组,先后1次对74名危重症患者进行联合会诊、远程会诊。医疗队帮助3所医院获得新冠病毒核酸实验室检测资质,将日检核酸能力迅速提升至1人份;协调国家有关部门赋予医院病理解剖资质;次组织新冠肺炎临床病理讨论会;组织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采集和治疗效果评估研究;开展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规范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机;完成血浆输注和疗效评估79例。他们还开展综合治疗、联合诊疗,次协调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指导组和军队前方中医药专家集中研讨,建立流动智能应急中药房。成立心理服务专家组,制订印发《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心理服务规范》,先后为余人次开展健康宣教。本文刊于3月0日解放军报01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武汉“解封”之际献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军队医护人员■解放军报记者王通化高立英陈国全
△4月8日凌晨,车辆通过武汉北高速收费站。解放军报记者王传顺摄
4月8日零时,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这座被白衣战士日夜守护的城市,终于“通”了!
这天夜里,江城上空升起今年最大的一轮满月。圆满,是齐心战“疫”的结局,也是新征程的开始,更是面向未来的祝福和愿景。
这一刻,距离1月3日武汉“封城”,整整过去了76天。
“封城”了,挡不住人民军队第一时间驰援武汉的步伐。历史将铭记,人民子弟兵除夕驰援武汉的急切脚步。
“封城”了,挡不住白衣战士一次次冲向“红区”的身影。历史将铭记,军队医护人员与疫魔鏖战的日日夜夜。
那是急人民之所急的脚步,那是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山一样的身影。
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三月十五,这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在荆楚大地见证的三次月圆。此刻,圆月凝视着这些脚步、这些身影,也见证着余名队员共同交出的答卷:70多天,治愈新冠肺炎患者近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映照着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
一个个特殊的节点,标注于这座英雄城市的记忆里,熔铸于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中,也必将凝练在一支军队的红色基因中。
△月日,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新华社发(李世宁摄)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诠释着使命至上的忠诚担当
深夜,医院的灯光。
凝望着头顶的这轮圆月,护士长陈静突然意识到,来武汉已经75天了。回想75天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除夕,他们乘车穿过武汉夜幕中沉寂的街区。高楼的巨大显示屏上交替闪烁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红色大字。
此后,医院的那些激烈战斗,陈静和战友们不曾想到;此后,在武汉经历的刻骨铭心,他们不曾预测。
但在此前,主动请战、奔赴武汉,却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的共同选择。
“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让我去”“我是党员,我先上”……预先号令下达后,请战书雪片一样飞到各级党组织。
除夕,正是万家团圆之际。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由陆军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抽组的3支医疗队名军队医护人员告别家人,乘坐军机奔赴武汉。
随后,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武警部队多个医疗单位多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陆续奔赴武汉。他们,与驻地在武汉的医院医护人员一起,汇成了抗击疫情的钢铁洪流。
新闻直播中,人们记住了一名军医在停机坪上发出的铿锵誓言:“疫情面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不退!”
“解放军来了!”一队队迷彩身影犹如团团火焰,给全国人民带来信心和力量。这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后,全军卫勤力量第一次大抽组、大联合、大协同。他们在第一时间攥指成拳,成为战“疫”一线冲锋陷阵的战斗队。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这是人民军队的忠诚誓言——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
这是领袖嘱托,更是如山使命:牢记人民军队宗旨,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
年请战小汤山抗击非典,00年出征火神山战新冠……许多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足迹和护士陈红的脚步叠印在一起。
毛青、宋彩萍、张西京、陈静、李文放、宋立强……这些当年曾参加过抗击非典和埃博拉,阻击过禽流感,具有丰富防控治疗传染性疾病经验的老兵再一次挺身而出。还有一大批参加过汶川、玉树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中坚力量站了出来,一大批刚刚转为文职人员的医护人员站了出来,一大批“90后”“95后”站了出来……
“我是党员,我先上!”一份份请求奔赴一线的请战书,一个个饱含责任担当的鲜红手印,为“党员”二字作出生动诠释。
一声令,一声到!“共产党员”成为战斗集体共同的名字。“60后”专家党员突击队、“张华传人”党员突击队、“插管”党员突击队……医院的班车上,他们见过凌晨两点的武汉,穿过冬天纷飞的雪和春天飘零的雨,在防护服和迷彩服之间不分昼夜不停切换,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中的承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武汉作证:这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军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人民子弟兵再一次冲锋在前,筑起了武汉保卫战新的钢铁长城。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倾注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医院门诊部大楼前,一行石刻的铭文格外醒目。
人民至上,生命重于泰山。这份“重”,扛在所有军队医护人员肩头,化作他们坚毅的身影和匆忙的脚步。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队员罗虎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防护服上。他和来自全军的医护人员一起,日夜冲锋在“红区”,连续奋战在救治危重症患者最前线。
向前,向前,向前!危难时刻,他们的脚步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和最危险的地方。
△医护人员认真讨论患者病情,为开好早交班会做准备。解放军报记者王传顺摄
人民至上,有一种战斗叫不舍昼夜——
“根本记不住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时间概念永远只有马上、立刻……”医院后,军医马壮和战友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负荷的忙碌状态,只为尽快收治病人。
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转得越快,立得越稳。深夜,赶去接班的军医胡世颉一脚踩上刚铺设浇筑的路面。迷彩鞋上裹满水泥浆,变硬了穿不了,却成了“一段记忆,一块化石”。
人民至上,有一种无畏叫舍生忘死——
一位危重病人转运中输液管突然堵塞出现心衰现象,医院护士方萍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毅然摘下起雾的护目镜进行穿刺。
“一进‘红区’,哪有时间考虑怕不怕?腿不停地跑,手不停地干,脑子不停地转。只有一个念头:抢救生命。”每逢有重症患者需要紧急施救,护士马晓丽和战友们都毫不犹豫地迎上去。
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军医也是肉体凡胎,也食人间烟火,但只因人民把我们养育,需要的时候,以命换命都在所不惜。这是我们坚定的信念。”
“穿过你的朦胧我的眼,只要有光感,我就要站在病人面前……”白衣战士们的“诗和远方”,写在他们奋战的日日夜夜里。从他们心底奔涌而出的,是对人民炽热岩浆般的大爱深情。
“5床不愿吃饭,先喂点热牛奶。6床会自己吃,给他下巴下垫块毛巾。9床老爷子脾气有点倔,我们得哄一下……”这是护士杨湾交班后给同事发去的短信。看到89岁的患者躺在救护车担架上,没有力气走下车,专家毛青一步跨过去,把老人家抱下来。年过七旬的重症患者林大娘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一个在外地、一个在隔离治疗,当班护士轮流为老人喂饭、洗脚、擦身。
因为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和口罩,许多医护人员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那些带着印痕的照片,连续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们赞叹:这是最美的脸,这些军医脸上的印痕有多深,对人民的爱就有多深!
医疗队员们出发时,每个人都揣着家人爱的叮咛;他们抵达后,每个人都将爱倾注给亲人般的患者。“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个春天,难忘的旋律一遍遍涌向人们心头。
“你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党和人民感谢你们!”连日来,习主席对军队医务人员的赞美,持续鼓舞着抗疫一线广大官兵和医务人员的战斗热情。
光明的使者什么样?一个听诊器可以作证——
病床旁边,队员宋立强上身微微前倾,屏住呼吸,认真辨别听诊器中传来的声音,任凭汗水在防护服内流淌。一些重症患者无法外出接受胸部CT检查,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尝试隔着防护服听诊。
希望的使者什么样?一组数字可以作证——
56岁,36年党龄,40年军龄……毛青说,自己得配得上写进履历里的每一个数字。无论是搬运物资、洗消防护,还是监督防控、救治病人,毛青总是忍着右髋关节的伤痛,冲锋在救治第一线。
最美的天使什么样?一幅画面可以作证——
一次,医疗队队员唐杰用湿棉签给一位患者湿润嘴唇时,患者突然呕吐起来。唐杰迅速清理污物,然后拿出床下的脸盆,倒上温水,一点点为患者擦拭干净……
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子弟兵的这个姿势定格在患者心中。
深夜查完房,患者给值班军医胡宇发去短信,说出“心疼您”这3个温暖的字,就像亲人那样自然;佩戴呼吸机无法言语的患者,拉着护士的手,用指尖在她手心里反反复复写着同一个字:“谢”……
这是患者的深深致敬——
那天,医院病房门口,两名患者康复出院。“我们现在康复了,向你们致敬!”印在队员赵孝英和战友们脑海中的,是两张充满感激的笑脸和两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这是春天的最美约定——
早樱似锦,陪伴着空寂。武汉大学代表武汉人民邀约所有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家人明年春天一起来看樱花。他们恳切期盼:“到时请一定来!”
这是一座城市的致谢——
“武汉人民永远感谢您!武汉人民永远欢迎您!”3月31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向支援湖北医疗队发出感谢信。
“他们不顾安危保护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把武汉还给我们,把我们还给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用一部两分多钟的城市宣传片,向一个个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致谢。
△患者李先生为医护人员点赞。解放军报记者王传顺摄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书写着生命至上的战“疫”答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之时,彰显硬核力量。
从抵达战“疫”一线那刻起,白衣战士不断刷新一个个“军队速度”,筑起人民群众安全生命线。
医院的建设使用,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医院从交付使用前,战“疫”就开始了读秒。时间,一刻不停;数字,不断跳动;进展,不断加快……为了抢时间,军队医护人员一遍一遍熟悉环境,建立诊疗流程,克服重重困难应收尽收,应收早收。8天后,医院收治患者就超千人。
紧随其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武汉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这是两医院,军地医护人员携手整合医疗资源,最大限度拓展床位,成为生死战场上又一支“主力部队”。
从发起战斗冲锋那刻起,白衣战士不断贡献着“军队智慧”,为人民群众点燃生命的希望。
“充分发挥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牢记习主席嘱托,军队广大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
3月中旬,一条重大新闻刷屏:医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于3月16日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医院先后推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药物免疫疗法、“订单式”救治法等一系列新疗法,摸索出一条“精准化”用药、“全程化”疏导、“个性化”配餐、“亲情化”护理的救治方法。
从无畏坚守战位那刻起,白衣战士不断创造一个个“军队奇迹”,为人民群众撑起生命的天空。
△3月日,经过医院的精心护理,战“疫”宝宝壮壮出院。解放军报记者范显海摄
一次次,他们带来信心——
1月7日,医院紧急收治了首例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孕妇李女士。入院时,李女士的双肺已严重感染。
为挽救母婴的生命,医院组织呼吸、重症、妇科、小儿科、感控、检验等10余个科室专家,就孕妇分娩可能出现的婴儿及医护人员感染等各种险情,先后4次会诊,制订了周全的救治方案。经紧急救治,母子平安,医护人员未被新冠病毒感染。
一次次,他们带来希望——
百岁老人王大爷入院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高血压、心脏病、腹主动脉瘤、糖尿病、泌尿性感染等8种基础疾病,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为救治老人的生命,医院抽选呼吸重症、老年病等学科专家骨干,组建专门医疗和护理团队,安排4小时特级护理……半个月后,王大爷治愈出院。
治愈患者突破0人、人、0人、6人……军队医务人员的战“疫”成果,回应着习主席的高度赞誉:“军队医务人员牢记我军宗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党旗、军旗增添了光彩。”
滔滔长江水,巍巍黄鹤楼。长江两岸,“武汉必胜”字样格外醒目;神州大地,已然春暖花开。
惊涛拍岸,英雄的中国人民守望相助;骇浪扑面,英雄的子弟兵与人民同舟共济。冬去春来,武汉见证了中国军民身上蕴含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也见证了这股力量和这种精神共同书写的中国答卷。
从空中俯瞰湖北武汉,密集的车流、璀璨的灯光……这个一度被按下“暂停键”的英雄城市,如今迸发着无限生机和活力。
将镜头拉近一些,在医院、在武汉医院、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在医院……那些日夜奋战的白衣战士,坚守与冲锋的身影仍那样坚定。
那些被领袖点赞过的身影,是挺立风雨的坚强脊梁,是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也是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他们,将铭刻在一座城市的记忆里,铭记在一方百姓的心中。
本文刊于00年4月9日《解放军报》
“01、03”版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义无反顾,勇斗“疫”魔重症ICU病房内,医院专家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抢救危重患者。疫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院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冲锋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群众,用生命见证使命、用奉献诠释宗旨,展现了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冲锋在前、敢打必胜的军人本色,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情怀担当。护士长刘孟丽正在给大家交代护理患者注意事项。交代好夜间护理的工作重点,医院医疗队护士长刘孟丽回到半污染区,脱下防护服准备下班,脸上被口罩和护目镜勒下的印痕清晰可见。此时,时针已指向晚上9时。从1月1日医院至今,刘孟丽和她的战友已经连续战斗了一个多月。在医疗队里,5岁的刘孟丽是年龄最大的队员,也是每天冲在最前面的人。准备医疗物资,安排护理人力,查看护理情况,查对患者医嘱……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她奔波的身影。医院领导担心她和医护人员们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身体吃不消,特意要求她们轮换休息。她却说:“我们已经熟悉这里的重症病人,他们需要我们……”医护人员研究重症患者治疗方案。月5日,刘思思工作6小时后,即将走出“红区”时,她的心脏怦怦跳,感觉要从嗓子眼蹦出来似的,她一直咬牙坚持着。走出病房脱下防护服后,拉开隔离衣的袖子,瞬间,汗水顺着衣袖流了下来,身上没有一块衣服是干的。这一幕刚好被记者拍下并发到网上,有微博网友评论:光想想就很难熬!殊不知,这只是每个医护人员每天的常态。“每天这么辛苦和危险,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记者问刘思思。“我是武汉人,又从事了护士这个职业,即使再辛苦再危险,这个重担也必须扛起来,我想守护我的家乡,愿她快点好起来。”这不仅是刘思思的愿望,也是人民群众的重托,更是广大医护人员的神圣使命。重症ICU病房内,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以病人为中心,视患者如亲人。疫情面前,医院广大医护人员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点滴做起,从小事抓起,用热情关爱温暖每一名患者。医护人员正在转运重症患者到ICU病房。尽管防护服裹满全身,但护士长吴丽媛的辨识度还是特别高。每天早上查房,患者们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你过了早冇撒(吃早餐了没有)?”“小米粥好不好七(吃)?”“今天有冇得好点?”……地地道道的武汉话问候,让患者倍感亲切,许多平时不苟言笑的患者情不自禁打开话匣子,趁吴丽媛查房时多聊几句久违的家乡话。病区里忙碌的身影,诠释了医护人员勇挑重担、敢打硬战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折射一支队伍的性格。医院从解放战争中一路走来,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敢于亮剑、敢于胜利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官兵中接续传承。经历过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艰辛与惊心动魄之后,感染科57岁的江晓静主任露出开心的笑容。57岁的感染内科专家江晓静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疫情严重时,晚上很少回家,深夜查房之后就在值班室或办公室打个盹,醒来就跑病房了解患者情况、跟进指导救治。有时江晓静放心不下重症患者,凌晨4点,仍换上防护服到重症监护室查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江晓静说。医护人员定期为患者采取血样进行检测。“军人的职责和使命,让我必须再次担起这责任。”66岁的靳桂明已经退休。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医院党委请缨重返感控岗位,奔赴抗疫一线牵头负责全院感染控制工作,就像当年义无反顾救治重伤战士一样。在医院,靳桂明是出了名的“铁包公”,极其苛刻的较劲态度让人印象深刻,她总是紧盯细节抓感控,每班医护人员进入污染区域工作时,她都要在缓冲间专门安排督导员,专“盯”防护服穿脱和护目镜穿戴是否规范。“我较真一点、盯紧一点,大家的风险就少一点”,靳桂明说,感控工作点点滴滴,看似简单,但都是重要的,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不简单,就能换来大家平安。“党员先锋岗”激励着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大医精诚,大爱忠诚。战斗在继续,生命也在延续——医院的白衣战士始终坚守疫情防控阵地,护佑江城百姓生命……而历史终将见证,胜利属于这里。医护人员用轮椅推着患者到CT室复查。护士在医生办公室隔离玻璃窗张贴检验数据,供医生参考。医护人员正在为患者更换输液药品。1月7日,医院收治的一名新冠肺炎确诊孕妇剖腹产下一名健康男婴。图为月10日,医护人员精心照料新生婴儿。消毒后的护目镜很刺眼,医疗队护士流下了眼泪。护目镜里的水汽,虽然模糊了护士的视线,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她们的护理工作。1月9日,党员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前重温入党誓词,用铮铮誓言向党和人民表达战胜疫魔的信心和决心。午饭时间到了,医护人员为患者送来了营养午餐。中午时分,又有一名患者治愈出院,患者与医护人员道别。《解放军报》记者王传顺孙兴维赖瑜鸿特约通讯员覃丽萍王皓宇摄影报道勇敢逆行的白衣战士是英雄记录这场战“疫”的军事记者同样也是英雄
武汉,请记住他们来过
点赞,致敬!
提醒国人
严防输入
疫情危机
尚未过去
最新疫情:
猜你还想看(军转安置)
1、好消息: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调整信息来了!
、喜报:“戎转教育”军转干培训班团职申论包揽状元、榜眼!
3、军转安置:《自主择业军转安置政策大全》(最新修改版)
4、军转安置:最全的《军队干部复员安置政策》(值得收藏!)
5、军转安置:史上最全的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安置政策(值得收藏转发)!
6、军转安置:最新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待遇政策!
7、军转安置:全国各地军转安置政策规定大全!
8、军转安置:退役军人创业就业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汇编
9、军转安置: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政策须知!
10、00年军官转业政策速览!
猜你还想看(军队文职)1.军队文职:各部队最全00年军队文职招聘信息来了!(值得收藏)
、最新:4月日,红师教育第二次模考来了!3、好消息!00年军队文职招录考试辅导精品课程上线4、00年军队文职考试内容全解(建议收藏)5、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文职人员招考攻略(全)6、00年军队文职全解!福利待遇、报考条件、考试内容……7、军队文职:这篇文章把军队文职政策讲透了!(值得收藏)8、军队文职:00年军队文职人员报考条件及考试内容全解!9、军队文职:你适合报考00军队文职吗?10.00军队文职报考导图为退役战友提供政策咨询!
助力战友华丽转身!
主编: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