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已位列消化道肿瘤前列,而中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远低于欧美国家,究其原因,肝转移便是罪魁祸首。
大肠作为人体的“垃圾分拣站”,担负着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形成大便和运送废物毒素的任务,人体每天肠道内产生的毒素需通过及时清理“垃圾分拣站”才可正常排毒。然而,近年来人们生活不规律、饮食过精过细、缺乏运动、忙碌时憋便都使肠胃蠕动减少,正常的排便排毒系统被扰乱,毒素被大肠反复吸收,通过血液进入循环系统,从而大大增加罹患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的隐患。
而结直肠癌肝转移为何难治,这与肠道和肝脏的功能和位置密切相关。大肠与肝脏之间比一般器官多一套血液循环通路,它就是门静脉系统。门静脉的一头在胃肠,另一头就在肝脏。它的任务是把从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肝脏,可以说是一条营养物质运输专线。如此的“近水楼台”却也埋下了祸根,胃肠道(包括大肠)的癌细胞便会“利用”这条运输专线,快速地“直达”肝脏,形成肝转移癌。
结直肠癌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半数会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的肝转移灶难以得到根治性切除,且未经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不到7个月。
随着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的深入,单一治疗方式已无法满足临床诊治的需求,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MDT)模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淮安市一院以胃肠外科为主体,联合肝胆胰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影像科、介入科等多科室的多位专家在全市率先建立起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团队(MDT)。通过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策略,预防结直肠癌原发灶切除术后肝转移,拓展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和创新不可切除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从而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
“大肠癌肝转移和其他复杂、晚期的病人,原本就需要寻求各个科室的医生的帮助,如果没有大肠癌MDT团队,他们就要在各个科室之间辗转求医,而每个专家给出的结果是相互独立的,患者还得自己判断,对没有相关专业医学经验的患者而言,很难做出最佳选择。而通过结直肠癌诊疗团队的会诊,一次就能同时获得各科专家的讨论意见和对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基本判断,等于一次看了好几个个专家,”胃肠外科Ⅰ病区副主任姜宝飞介绍说,“通过多学科会诊(MDT)模式,我们可以给患者提供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采用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使患者最大获益。”
同时,该诊疗团队还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到结直肠癌患者治疗过程中,使手术患者术前准备措施简化,手术创伤减小,术后恢复加快,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
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团队部分专家介绍
张逖: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江苏省肿瘤研究所、医院血管外医院学习,主要从事普外科肿瘤及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手术操作精细,工作责任心强,对处理复杂、疑难危重病例及各种胃肠手术后并发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姜宝飞:胃肠外科Ⅰ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胃肠外科工作十六年,业务精湛,理论扎实。年公派至日本师从世界顶尖消化器外科专家山本雅一教授,专攻胃肠道肿瘤的规范化根治手术。年于医院师从著名结直肠肿瘤外科专家许剑民教授,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MDT诊疗及规范化综合治疗有较为深入地研究和理解。
刘卫东:胃肠外科Ⅰ副主任,主任医师,南医大硕士生导师,从事普外(胃肠外科)二十余年,曾获淮安市科技进步奖、新技术引进奖各一项,淮海科技奖二等奖;年于医院系统学习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诊疗,手术精细娴熟,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规范化根治术和微创手术,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有较高的造诣!
吴金声:肝胆胰外科科副主任,医学博士,独立熟练开展肝胆胰脾外科各种常规及疑难手术,精通普外科及肝胆胰脾疾病的微创治疗,完成全市首例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首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例腹腔镜下脾破裂脾切除术、首例腹腔镜下肝破裂修补术、首例完全腹腔镜下规则性左外叶及左半肝切除术等,填补了淮安及苏北地区多项技术空白。
黄加胜:介入放射科(介入血管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主动脉瘤或夹层、腹主动脉瘤、内脏及四肢血管瘤(夹层)等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全身各系统的良、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消化道、胆道系统的引流管与支架置入等。
医院宣传处
编辑:陆雪川
文:王树文陆雪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