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行大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虽围术期及术后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当低,但一旦发生心肌梗死(MI)一年内死亡风险非常高。研究密歇根大学的PeterK.Henke等对~年例行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受试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岁,男性约占三分之二。结果发现,共计例(1.6%)患者在手术一个月内发生MI,MI风险远低于历史预期。但一旦患者发生MI,一年内死亡率将显著增高。具体来说,发生MI的患者一年内死亡率可达未发生MI者的五倍多(37.4%vs.5.1%,P0.)。虽然,研究中的绝大多数患者在MI后均按照指南推荐进行二级预防,但死亡率仍非常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患有糖尿病或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更易发生MI。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研究发现,术前使用P2Y12抑制剂者的MI风险会明显增高。这可能与术前应用这些药物增加出血风险,增加输血的可能性,而输血则可能增加MI风险。此外,与行其他血管外科手术者相比,行血管内主动脉瘤修补术或外周旁路术的患者死亡率(尤其是手术48或72小时死亡率)更高。另外,分析显示,发生MI的患者术前负荷试验异常可能性显著更高,但研究中高达71.7%的患者未在术前接受过心脏负荷试验。这无疑限制采用该试验结果预测MI风险的价值。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肌酐蛋白及利钠肽等生物指标物对于上述患者术前危险分层的价值。麦克马斯特大学的P.J.Devereaux评论认为,与影像学指标相比,可能采用生物标志物进行风险分层更准确、更便宜、更快也更方便。此外,预防性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有助于保护围术期心肌梗死患者,降低其一年死亡率。总之,未来,有必要开展更多研究探讨如何减少行大血管外科手术患者MI后的结局。JAMASurgery.PublishedonlineDecember4,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我怎么这么好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zl/7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