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术一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肾下型腹

作者:李兴东、刘明辉、李世杰

单位:医院肝胆血管外科

目的探讨一体式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用一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植入一体式覆膜支架的手术成功率为%,无围术期死亡患者,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各类缺血性并发症。造影显示即时内漏8例,其中I型3例,Ⅱ型5例。I型内漏因近端瘤径扭曲成角,支架下移,近端再置入Cuff支架后内漏消失;Ⅱ型内漏经球囊再扩张,内漏消失或血流缓慢,待术后支架扩张后和血管壁贴合后,内漏自然愈合。髂动脉严重钙化狭窄6例,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髂支被斑块挤压,未完全展开,血流不畅,于狭窄处再置入8—12mm的裸支架,将狭窄撑开,血流通畅,6例患者共用裸支架7个。术后发热7例,考虑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行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切口淋巴漏l例,经换药后延期愈合;因双侧髂总动脉瘤累及髂内动脉开口4例,行双侧髂内动脉隔绝;随访的患者未出现新的内漏和支架移位。

结论应用一体式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

一体式覆膜支架;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95%的AAA只侵及肾下腹主动脉,年发病率为(3—)/10万,破裂发生比例为(1~21)/10万,发生破裂的年龄峰值为男76岁,女81岁,破裂死亡率高达78%?。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病死率较高。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iaraorticrepair,EVAR)技术受到广泛重视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探索并改进人工血管支架的性能,提高EVAR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一体式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年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27例,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62~81岁,平均76.5岁;伴有高血压25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7例,高脂血症18例,脑梗死后遗症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体检发现7例,因腹部不适检查发现5例,因其他疾病检查发现15例,所有患者腹部均可触及搏动性肿块;同时伴有双侧髂总动脉瘤4例,单侧髂总或髂内动脉瘤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成像(CTA)确诊,瘤体最大直径4.8~8.2cm,平均5.6cm。

1.2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胸腹主动脉行CTA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以了解主动脉整体情况,准确评估病变位置、形态和大小,测量支架锚定区域的直径、长度、角度、构型,瘤体最大直径、钙化和附壁血栓情况,最低肾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髂动脉锚定区直径、长度、角度,导人途径的扭曲、狭窄及钙化程度,腹主动脉分叉至髂内动脉开口间的距离,是否需要重建导入途径和覆盖双侧髂内动脉,观察内脏分支血管和髂动脉的累及程度。检查和评估患者的主要脏器功能:心电图观察心肌是否缺血,心脏彩超明确心脏功能,对心脏功能差的患者行保心治疗或降低危险因素,检测肺功能,选择合适的支架。

1.3手术方法:切开主体输送侧股动脉,显露股总动脉过阻断带。对侧股动脉常规Seldinger穿刺置入6F动脉鞘,静脉推注30~50mg肝素,交换人猪尾黄金标记导管行腹主动脉造影,评估双侧髂动脉分叉位置及直径,交换人多用途导管翻山至对侧髂总动脉,超选进入股浅动脉。阻断、切开股动脉,将导丝从该处引出,将导管从切开的股动脉处引出头端,股动脉切开侧置人6F动脉鞘,交换人猪尾黄金标记导管至肾动脉上方,再行腹主动脉造影,了解。肾动脉开口,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的形态,测量远近端瘤径直径,最低肾动脉平面到髂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长度,腹主动脉分叉至髂内动脉开口间的长度,并与术前CTA结果对照,确定支架型号(一般主体支架直径比瘤颈直径大5%~10%),标记肾动脉开口、腹主分又、双侧髂内动脉开口位置。交换0.加强导丝至腹主动脉,选择合适的一体式支架,对侧髂支预留导丝从切开侧股动脉的多用途导管中穿过至对侧引出,透视下支架送人腹主动脉,并同时将多用途导管、导丝后撤,待一体式支架末端超过髂动脉分支平面以后,打开输送器外鞘,至对侧髂支释放出,理顺并拉直。对侧髂支导丝,将小腿分开,整体下移覆膜支架使覆膜支架的分叉点骑跨于主髂动脉分叉上,确认支架主体带膜部分没有覆盖肾动脉,释放主体裸支架和带膜支架,然后释放对侧髂支和同侧髂支,撤出释放系统,再次行腹主动脉造影查看肾动脉血流、有无内漏及远端肢体血流情况,根据造影选择是否进一步植入Cuff支架及髂支动脉支架,缝合血管及切口。

2.结果

2.1围术期情况: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立即给予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被隔绝,无相关动脉瘤破裂,无死亡。造影显示8例即时内漏,其中I型3例,Ⅱ型5例。I型内漏3例因近端瘤径扭曲成角,支架下移,近端再置入Cuff支架后内漏消失,Ⅱ型内漏经球囊再扩张,内漏消失或血流缓慢,待术后支架扩张后和血管壁贴合后,内漏自然愈合。有6例髂动脉严重钙化狭窄,用直径6mm或8film球囊扩张,建立导人途径,置人支架,撤出输送器,造影显示髂支仍被斑块挤压,未完全展开,血流不畅,于狭窄处再置人8~12mm的裸支架,将狭窄撑开,血流通畅,6例患者共用裸支架7个;麻醉和手术总的时间为1—2h,术中出血平均50m1,术中未输血。术后发热7例,血细胞正常,考虑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行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1例出现切口淋巴漏,经换药后延期愈合,4例因双侧髂总动脉瘤累及髂内动脉开口,行双侧髂内动脉隔绝;全部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

2.2术后随访情况: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行CTA复查,之后每年复查1次,随访内容包括生存状态、瘤体直径变化、有无内漏、有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等。术后随访1个月~10年。1例术后6个月因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因心肌梗死在外院死亡,1例术后4年发现肺癌,行手术治疗;4例双侧髂内隔绝患者,l例术后2周开始行走后臀部疼痛,休息后缓解,药物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未并发臀肌坏死;失访4例,随访患者的支架位置和形态均正常,未发生内漏和支架移位,且无动脉瘤破裂发生。

3.讨论

腹主动脉瘤的开放手术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手术死亡率可降至5%以下。但由于腹主动脉瘤患者多为老年人,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疾病和各种伴随疾病,手术风险较大,而且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EVAR因其创伤小,可在局部麻醉、硬膜外或全身麻醉下完成,为高危、高龄的AAA患者提供了治疗的可能。目前用于治疗AAA的覆膜支架品牌有许多种,按结构分类,总体分为分体式覆膜支架和一体式覆膜支架两种,后者因其独特的设计显示出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近年来在欧美国家的使用量逐年增多。

分叉型支架的固定着力点在肾动脉下方需要一段正常质地的动脉壁(即瘤颈)让其支架固定至少长度达10~15mm,而当近端瘤颈锚定区10mm,瘤颈处动脉壁是正常结构,分又支架无法锚定,一体化支架移植物在腹主动脉分叉上方释放,使其骑跨分叉上,恰好符合主一髂动脉的解剖特点,这种设计能有效地抵抗因血流冲击产生的向下作用力,维持支架植入后的长期稳定性,防止支架发生远端移位,被称为“解剖固定”,然后近心端套接一个直管型支架,将承受力传导在一体式支架上,这样就解决了短瘤颈的难题,避免了更复杂的介入操作,甚至转为开腹手术。

一体式支架因为不必在瘤腔内接髂腿,对于瘤腔大的腹主动脉瘤做EVAR手术中的难题在于套接对侧髂支困难,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预留的短腿套接另外1条短支架,接腿是有挑战性的工作,甚至花费很长时间且难以成功,一体式支架对侧导丝的提前放置可以缩短操作时间、简化手术步骤。

分叉型腹主动脉支架有2条髂动脉分支同时在腹主动脉下段通过,如果腹主动脉下段直径偏小就难以展开,腹主动脉瘤多半合并有动脉硬化,据报道分叉处直径18mm者占20%,每条髂支直径都为14mm,如果2条髂腿挤靠在1条18mm的腹主动脉之中有可能两者均被压扁或1条髂腿无法打开,造成即时狭窄或(和)远期闭塞。而一体式支架主体在腹主动脉之中,髂支自然分开进人髂支内,无狭窄,特别适合那些腹主动脉有瘤而分叉处狭窄的患者。

一体式支架对于主体支架的长度要求更为精确,准确测量腹主动脉远近端瘤径直径,最低肾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分又之间的长度,是选择一体式支架型号的重要指标,为避免腹主动脉迂曲导致的测量误差,支架的覆膜长度一定要短于腹主动脉的总长度,如近端锚定区不够,需要再加Cuff支架,否则会覆盖肾动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髂内动脉(internaliliacartery,IIA)结扎或栓塞可能引起臀肌跛行、性功能障碍、直肠会阴部缺血、脊髓缺血等并发症。Donas等o¨的研究表明:累及双髂总动脉瘤,如果不保留髂内动脉,将有3%~5%的患者发生臀肌缺血和2%~4%的患者发生结肠缺血。当决定牺牲一侧或双侧IIA时应当对供血状况做详细评估,包括肠系膜上、下动脉和双侧髂内动脉是否通畅,是否已经存在闭塞和由此形成的侧支循环网,据此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当然也应该对患者运动能力的需求做详细评估,重建IIA技术更多的被应用。

原文来源:万方数据

微心声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zl/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