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峡都市报》专版报道我校届校友王烈的事迹。王烈是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医院)普外科主任。
以下是《海峡都市报》报道原文
N海都记者夏雨晴通讯员张文明
不少医学界的同行都知道,福建有个出了名会啃“硬骨头”的外科医生,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医院)普外科主任王烈。遇到病情棘手、风险又大的手术,大伙儿就会想到:找王烈。
凭着这超硬核的作风,从医35年以来,他收获的外号不少:“福建一把刀”、“救火队长”……而如今,他又多了个温暖的头衔:白求恩式好医生。
今年的中国医师节,
全国第三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名单
也在北京揭晓,
王烈正是这97名获奖者之一。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医院)普外科主任王烈
获奖消息公布后,他的手机里,收到了许多条没有备注的号码发来的祝贺短信,几乎都是他冒险手术治好的病患。他们都曾听到过王烈那句霸气的口头禅:“送手术室,我可以救他。”
年均三四百台复杂手术8月21日傍晚6点多,王烈刚刚进行完一场大会诊,在办公室里思考着手术方案。
电脑里的病例,是重症监护室里一个21岁的小伙子。在三明遭遇严重的车祸,骨盆骨折大出血,王烈团队的任务,是要帮他进行骨盆修复。“小便里都是血,动一下伤口,都可能引起大出血。”王烈说道。
王烈(左二)正在手术
他很清楚,这是一台难度很大的手术,不同科室的专家们已经会诊了好几回。对于王烈接下这么个“硬骨头”,同事们已经司空见惯。王烈手下就没多少好治的患者。
农民工被4条钢筋插入肛门,手术室里多科专家会诊,都认为钢筋一拔出,病人恐将因为大出血而死亡。王烈只说了一句:送手术室,我可以救他。
女子腹中长了近30斤的肿瘤,北上广的专家都说风险太大。王烈步步惊心11个小时,帮她切除了“大肉球”。
还有胰腺大肿瘤、腹主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患者等等,手术台上常常上演“生死一瞬间”的高风险、高难度手术。担任普外科主任十多年,他每年平均要主刀特大、复杂和大中手术三四百台,不少都是这种“硬骨头”。
“如果我不给他们手术,他们就只能回去等死。所以只要有一丝希望,我愿意试一试。”王烈说道。
各大手术台上的“救火队长”王烈说,自己硕士研究的是肝胆,博士则主攻血管,因此大部分外科手术中的难题,都在他的“专业领域”,这样让他有了啃“硬骨头”的基础。
这些年,疑难的手术越接越多,王烈的手术技巧也越练越好,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王烈(左一)和医生们会诊疑难病例
渐渐的,很多医生觉得没把握的手术,常会往王烈这边推荐。医院其他科室的手术遇到什么难题,也来求助于他。他也有了个称号:“救火队长”。
一开始,王医院里棘手的手术。但时间一久,同行们都知道,普外科有这么个“大神”。不仅上门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时候,别人手术做到一半,遇到解决不了的情况,打电话让他到另一个城市去救命。
王烈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的一个手术日。下午4点多,他刚刚完成了一台数小时的大手术。疲惫的他在办公室屁股还没坐热,医院的求助一个50多岁的患者直肠癌手术中,底前突然大出血。当地医生束手无策,一个错误操作,患者都可能死在手术台上。
事出突然,王烈只能自己开车,即可往宁化奔去。晚上8点半,医院。而当地的医生护士,用纱布按着患者的伤口,在手术台上等了4个多小时。在王烈的支援下,最终患者转危为安,他自己也最终精疲力竭。
这样的情况,这些年越来越多。晚上睡觉,王烈手机也不敢调静音,因为随时都可能有电话进来,请他去“救火”。“能去的都会尽量去,赶不过去的,就在电话里远程指导。”
硬核医生反差萌,爱和患者交朋友如今,王烈从医已经35年了。他能在最短时间完成“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建立了血管外科的诊治规范,开展了复杂的腹主动脉瘤切除和腔内隔
绝术以及特殊类型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填补了我省在血管外科手术史的多项空白……他也始终保持着这种超硬核的医风。
不过下了手术台,对待患者时,王烈却有一种“反差萌”。他特别喜欢和患者“唠嗑”,给患者留电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