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外科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10%~40%。大型手术病人当同时具有多种VTE风险因素时(年龄>40岁、VTE病史、肿瘤等),致死性肺动脉栓塞(PE)发生率高达5%。早期对住院病人进行全面的VTE风险评估,识别VTE高危病人,及时进行预防,医院内VTE的发生。院内防控体系的建立,对外科围手术期VTE防治有重要意义。
院内VTE防治流程的关键点
1.VTE风险评估范围覆盖所有外科住院病人。
2.VTE风险评估时限住院病人入院24h内进行首次评估。
手术病人(含腹腔镜、介入等所有手术)术后6h内、转科病人转入6h内应进行再次评估,手术后直接转入ICU的病人,由手术医生完成术后评估,转出ICU时如无特殊病情变化可以不用再次评估。
住院病人病情变化(增加风险指标)应随时再评估。
3.VTE风险评估量表统一采用Caprini评估量表,目前已更新至版。应充分理解评估量表的每一项评估内容,避免错误评估,如:对于手术大小的定义只有时间长短,而非外科一般认为的手术范围、难度和创伤大小。
4.VTE风险评估执行由经治医生负责具体实施VTE风险评估。亦可由护士先行评估,再由医生核对,但避免只是护士评估后提醒医生。
5.VTE风险评估信息化各医院应该把VTE医院信息化病历系统,以方便评估。
6.VTE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不只是抗凝药物,还包括抗血栓压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低危病人可以只采取一种预防措施,对于中危以上的病人,要采取两种及以上的措施。对于外科的手术要求和术后抗凝观点需要逐步改变。以开放性腹主动脉瘤人造血管置换术为例,由于术中及术后都需要抗凝,术中的止血要求更高,而术后的抗凝亦没有增加术后出血的危险。另外,对于高危病人,预防措施要持续到术后7~10d,对于极高危病人,要持续至术后30d。外科术后病人,高危和极高危的比例较高,出院后的预防也很重要。
7.VTE风险评估记录与归档首次评估结果要求记录在入院记录中、预防措施记录在首次病程记录诊疗计划中。
术后评估结果及预防措施记录在术后首次病程记录中。
转科评估结果及预防措施记录在转入记录中。病人出院(转科)前,由经治医师打印所有VTE风险综合评估及预防措施表单,并随住院病历归档。出院小结中应包括出院后预防措施。记录有利于实施、监控和追责。
8.VTE风险警示与标识住院病人VTE风险等级通过红、橙、黄、绿不同颜色动态显示在“医生工作站-病人基本信息列表”、“护理工作站-病人电子信息牌”中。护士同时依据评估结果在病人病房床头卡上做相应VTE风险等级颜色标识,并按医嘱落实相关预防措施和病人宣教。
9.疑似发生VTE后的诊治一旦发生VTE事件或疑似VTE,应立即启动院内VTE相关诊治流程,由专科医师协助并指导诊治,尽早进行危险分层并给予规范治疗。
来源:陆清声.院内防控体系在普通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40(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