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1日,在第四届《医师报》医学家峰会()大会上,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王立祥主委凭借提出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这一科研成果被评为十大医学创新专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胸部按压为主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心搏骤停(cardiacarrcst,CA)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但鉴于传统CPR存在胸外按压禁忌局限性及易并发胸骨与肋骨骨折的缺陷性,腹部提压CPR应运而生。腹部提压CPR突破传统复苏理念,由王立祥主委提出,由李静教授率德美瑞医疗团队研发转化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台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
追本溯源,腹提之千年文化的遗产
世界上最早对心肺复苏的记载是公元年张仲景老先生所著的“金匮要略”:
近代随着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探索,心肺复苏设备的转化随之得到了发展,美国人于年研制成功世界首台胸部按压机、德国人于年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正压持续通气呼吸机、德国人于年研制成功世界首台除颤仪;《金匮要略》中所描述的腹部心肺复苏技术,由中国人于年研制成功世界首台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解决了胸外按压时胸肋骨骨折而带来的胸廓不能充分回弹,影响复苏质量的问题,以及规避骨折所带来的二次伤害问题。对于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使用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使老年人几乎无例外地出现胸肋骨骨折,严重影响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如何胸路不通走腹路,德美瑞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
别具匠心,腹提之中国原创的符号
腹部提压CPR依据“腹泵”、“心泵”、“肺泵”和“胸泵”的原理,采用腹部提压CPR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通过使膈肌上下移动改变胸腹内压力,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支持。
腹部提压CPR单人即可操作,省去传统CPR时一人负责按压,另一人负责人工呼吸的模式。具体操作过程:实施时操作者通过底板吸盘吸附于患者中上腹部,以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对腹部实施向下按压(按压压力40~50kg)和向上提拉(提拉拉力10~30kg),达到同步建立人工循环和通气,以实现自主循环恢复。该技术需施救者持续循环往复,直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或复苏终止。
腹部提压CPR适应症包括:(1)开放性胸外伤或心脏贯通伤、胸部挤压伤伴CA且无开胸手术条件;(2)胸部重度烧伤及严重剥脱性皮炎伴CA;(3)大面积胸壁不稳定(连枷胸)、胸壁肿瘤、胸廓畸形伴CA;(4)大量胸腔积液及严重胸膜病变伴CA;(5)张力性及交通性气胸、严重肺大泡和重度肺实变伴CA;(6)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某些人工瓣膜置换术者(胸外按压加压于置换瓣环可导致心脏创伤);(7)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裂继发CA;(8)纵隔感染或纵隔肿瘤伴CA;(9)食管破裂、气管破裂伴CA;(10)胸椎、胸廓畸形,颈椎、胸椎损伤伴CA;(11)胸部按压CPR过程中出现胸肋骨骨折者。
腹部外伤、腹主动脉瘤、膈肌破裂、腹腔器官出血、腹腔巨大肿物为其禁忌症。
不忘初心,腹提之创新转化的坚持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德美瑞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已经应用在全国各省的千所医疗机构,该技术相继入选“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村镇区域抢险救灾与应急救援技术”、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年德美瑞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被纳入
贵州省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
青海省卫生计生委/青海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身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的通知》
辽宁省《关于印发全民卫生应急自救互救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等17项政府文件
被收录至《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公众心肺复苏卫生指南》、《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与处置专家共识》、《灾难医学》、《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急诊医学》、《灾难医学救援知识与技术》、《中国基层医生灾难创伤紧急救治技术手册》、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等多部教材及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