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这一天对于61岁的老陈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微创手术,他体内的两颗“定时炸弹”被成功移除。当他聊起这件事情,仍然心有余悸。
原本老陈由于肺部感医院呼吸科,后来肺部CT提示有一个腹主动脉瘤,血管外科会诊后复查了一个CTA显示:降主动脉起始部及腹主动脉分叉处各有一个动脉瘤。如不手术,随时可能瘤体破裂,危及生命。
事不宜迟,患者立即转入了血管外科。在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于9月4日对患者同时行了腹主动脉及胸主动脉腔内腹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一次微创手术解决了两个大问题。由于患者之前有过肾移植手术,因此术后肾功能的监测不容忽视。在血管外科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患者于术后第十日顺利出院了。出院时,患者非常感激,并送上了一面锦旗表达心意。
什么是动脉瘤呢?
也许大家对此还比较陌生,但实际上这种病并不少见。动脉瘤和我们通常理解的肿瘤不一样。它是腹主动脉出现了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虽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非常凶险。如果动脉突然增大并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好像是把气球吹破了,很有可能破裂并引起致命的大出血。发病多见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
在早期,或者在瘤体没有达到一定大小的情况下,一般没有症状。直径4-5厘米以下的瘤体破裂的危险性相对小,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仅仅是偶然间会摸到腹部有一个跳动的包块。早期通常不容易发现,因为瘤体并没有造成病人太多的痛苦。随着动脉瘤增大就会出现其他症状。其中第一个就是疼痛。当疼痛加剧时,往往预示着动脉瘤马上要破裂,甚至已经破裂,那时就为时已晚了。有时候病人会感觉到丝丝隐痛,这是因为包块大了,顶在那儿不舒服。
另外一个症状就是动脉栓塞。由于血管局部膨大,血液流动时就会产生涡流,这个涡流会造成动脉壁内层形成血栓,这就是医学上所谓的附壁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流向下肢,造成下肢动脉的栓塞。病人的表现为突然的下肢疼,甚至走不了路。所以多数动脉瘤是病人自己偶然发现的。当然也有一些病人的动脉瘤是在正常体检过程发现的。比如查体做肝胆肾脾B超,做腹部或盆腔CT检查,偶然发现主动脉鼓了一个大包。
目前针对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手段主要有两种。
PART
01
一个就是传统的开刀手术。就是切掉动脉瘤,然后接上一段人造血管,用其代替动脉瘤所在部位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液流通,这样就去除了动脉瘤破裂的危险。虽然这种手术创伤较大,但比较彻底,如果病人身体情况较好,对手术的耐受度较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
PART
02
另一种外科的治疗手段就是近十几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支架技术。通过在主动脉腔内放置一个带膜的大支架,来进行血管腔内的隔绝。所谓隔绝就是把这个支架放在血管里边,使得血液通过这个支架内流动,而不对动脉瘤壁产生压力,这样就避免了动脉瘤破裂的危险。这个技术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而且创伤比较小,仅仅需要在一侧大腿根做一个4-5厘米长的小切口,就能够解决。这个手术需要在一个大型的造影机器下完成。这就叫腔内隔绝术,也叫腔内支架植入。
市一院血管外科自建科以来,已成功开展数百例类似的微创手术,拥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血管外科主任许浏主任医师也提醒大家,如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或体检发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让“炸弹”引发。
作者:汪千娟(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