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综述)
文/《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 夏爽
最近编辑部开始执行一个新的审稿环节:外审环节3位审稿专家的意见都比较好的稿件,提交编辑部内部定稿会,由编辑们集体讨论决定是否刊用及刊用形式。
试行了几次,小编觉得真是好处多多。
首先,编辑要仔细阅读待定的稿件,并且分析审稿意见,目的是挖掘稿件的亮点,确定稿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可修改的。
其次,编辑们各有擅长,针对同一篇稿件,总能从不同方面提出意见,尤其是对于稿件该怎么修改,能给作者提出全面切实的建议。
再次,在讨论的过程中,编辑部对于稿件取舍的标准也更加清晰,对于稿件整体的数量、质量有了把握,能够根据来稿情况进行下一步的策划。
曲曲绕绕说了这么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录用的尺度更严了!
比如说8月底那次定稿会,2篇三审通过的综述,愣是被毙掉了!
(作者:神马?你们这不是草菅稿命么!)(审稿人:神马?你们当我们是死的么!)(众人:这是要作死的节奏啊!)
各位看官,火大伤身啊。
下面就以其中一篇综述为例,再现一下编辑部忍痛割爱的心路历程。
(此处应该有音乐)
这篇综述名叫《肠代膀胱临床研究进展》,顾名思义,介绍的是因肿瘤切除膀胱后,用一段肠子来代替膀胱功能的事儿。
作者以不同的肠段为切入点,分节对回肠、乙状结肠、回结肠及其他方法代膀胱的术式、生理特点、术后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3位审稿专家,均肯定了文章选题的先进性、实用性,综合看来,基本是正面的审稿意见;其中第3位审稿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要求。
讨论伊始,根据外审意见,编辑部对这篇文章也是倾向于修改后再发表,于是进入“让作者怎么改”的讨论环节,也就是要归纳出反馈给作者的修改意见。而问题就在此时出现了。
第3位审稿专家的主要修改意见是针对文章结构的,他说:
“乙状结肠代膀胱的最后一段论述了术后尿控不全的问题,为何放在这里?是特指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出现的吗?同样的,回结肠代膀胱的最后一段论述了术后排空不良与夜间遗尿问题,也是特指回结肠代膀胱术后所存在的这种情况吗?”
言下之意是不论采用何种代膀胱术,都有可能出现术后尿控不全和排空不良的问题,不应仅仅将其划归到其中一种代膀胱术下。按照这个意见,作者需要对文章进行比较大幅度的修改,编辑部究竟应该建议作者如何调整文章结构呢?大家七嘴八舌起来。
“应该从按肠段转变为按治疗环节组织文献吧。”
“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文章呢?”
“这篇文章选题不错,但与同类文章比较,其相对水平如何呢?”
“咱们发过类似的文章吗?”
小编在万方一顿搜,果不其然,年第14期的《中华外科杂志》曾经刊发过一篇类似综述,名叫《肠代膀胱术的现状》,作者是中国康复医院泌尿外科的陈国庆、廖利民。
文献找到了,我们要用它解决我们的问题:借鉴文章结构。于是抛掉枝叶,直接看大标题——
一、患者的选择二、不同肠代膀胱的优缺点1.胃2.空肠3.回肠4.大肠三、常用肠代膀胱的外科技巧1.储尿囊的形状2.输尿管吻合技术3.保留血管神经束四、预后、主要并发症及其防治1.控尿情况2.性功能3.并发症五、结论
这不正是编辑部想告诉作者的吗!
讨论至此,这篇稿件的结局已非常明了。编辑部建议作者借鉴范文查阅组织近5年的文献,重新撰写,此稿按退稿处理。
这篇稿件的讨论过程,让小编觉得有必要给亲爱的作者们介绍一下我们遴选综述的标准。
Q:综述要写大还是写小?
我刊副总编辑、医院胸心外科石应康教授在对一篇综述提出审稿意见时这么阐述了综述的价值:“作为综述,在综合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如何归纳整理评述至关重要。需让读者对综述主题内容形成概念,全面了解历史、应用研发现状及未来发展。”这样看来,撰写综述的人,需要对拟撰写的领域有相当的熟悉度和深入度,才能实现石教授提出的写作目标。
正基于此,很多国外期刊的做法是,综述不接受自然来稿,而是约请本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来撰写;并且在篇幅上也不做限制,形成“高规格大综述”的局面。
而大部分国内期刊(包括《中华外科杂志》),由于历史原因,一方面综述很少约稿,基本为自然来稿;而且对于篇幅也有限制,多建议作者从与外科诊治相关的某一个方面切入。
实际上,综述多是原创研究的副产品,我们很少会去专门撰写一篇综述投稿(当然现在这种情况也在逐渐增多)。种种客观原因,决定了我们在用中文写作时,基本上写的是一篇“小综述”。
那么疑问出来了,小综述能否实现石应康教授所说的“让读者对综述主题内容形成概念,全面了解历史、应用研发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呢?
Q:综述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大多数的综述,是在为原创研究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产生的。要明确综述的目的,就让我们回想起自己做课题的懵懂岁月吧。
小编当年的课题是关于立体视的,综述自然也是这个题目。我从翻译一本英文专著的立体视相关章节入手,在对立体视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之后,草拟了综述的提纲。通过查找、阅读文献,继续对提纲进行完善。提纲确定后开始撰写,也就是把查到的文献依次填充到提纲内,整理、润色、成文。
这个撰写过程,小编觉得达到了两个目的:
1.熟悉该领域:基本上达到了照着综述可以讲课的程度,当然不能有提问环节。
2.明确研究方向:虽然小编的毕业课题已经在撰写综述前完成了,但是写完综述后,小编深深觉得,我们做了一项别人没有能够完成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是有创新的。
至此,综述作为学位论文有机组成部分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辣摸,这样的综述是否能够发表呢?那就要看它能否实现它的终极目的——
3.给读者以启迪。
如果综述的内容是病因,那么就要告诉读者目前的病因学研究进展到了那个层面,相应的临床转化研究有无施行,结果如何;
如果综述的内容是诊断,那么就要告诉读者目前诊断的难点是什么,都有哪些诊断方法,各自的优劣如何(效应指标和成本),它们对预后有无指示作用;
如果综述的内容是治疗,那么就要告诉读者适应证、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手术效果(包括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何不同,尤其是各研究的异质性对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更是要重点分析;
如果综述的内容是随访,那么就要告诉读者随访的内容(如肿瘤复发、转移)、策略(频率、强度)、具体检查项目,以及它们各自的效益。
以上种种,都是告诉读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到哪个程度,各研究结果不同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留待解决,以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向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为读者设计自己的临床研究方案提供信息。
光说怎么能行,相信以下几篇来自《中华外科杂志》的综述可以分别从以上4个方面为你提供借鉴: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腹主动脉瘤相关性研究进展(年第7期)门静脉高压症的现代影像学评估研究进展(年第3期)长期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与并发症防治(年第9期)乳腺癌术后随访策略的现状与争议(年第10期)
Q:综述要有观点吗?
当然要有。
小编知道大家对此会有异议:“我根据自己的心得写了一篇综述,结果编辑说综述是综他人之述,不要阐述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我又查了文献尽量写得客观,编辑又说没亮点太平淡!”
科技论文是一类特殊的文章,但在小编看来,它们都是议论文。议论文就得有论点、论据、论述过程。与之相对,说明文是没有观点的,因此读来枯燥,我们只有需要文中信息时,才会去看。
举个趵突泉的例子吧。
百科词条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典范。趵突泉的百度百科是这么写的: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五龙潭。面积亩,是以泉为主的5A级特色园林,国家首批重点公园。”
而老舍在《趵突泉的欣赏》中则是这么写的: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哪个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向往,恐怕不用我说吧。
一篇平铺直叙的综述,读来是枯燥的;反之,如果其中融入了作者的观点,佶屈的数据也好像可以流动,文章也就变得欣欣而有生意了。
那么,既然不允许直接陈述,作者的观点究竟要如何体现呢?
首先,观点体现在综述的架构之中。
前面已经介绍过,在拿到综述选题后,第一件事就是查阅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我们能了解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大致的结果是什么。这一步,用的是归纳法。
接下来,我们根据以上的心得,再结合各种临床问题的一般构成规律,撰写综述的提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推测哪些方面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哪些方面的研究还存在未尽之处,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应该怎样设置它们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来展现这种内在联系。这一步,用的是演绎法。
最后,根据提纲继续补充文献,提炼其结论,并将它们放在提纲合适的位置上。这一步,又用回了归纳法。
在第2步中,我们需要付出创造性的智力劳动,综述自然也就体现了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和观点。
其次,观点体现在材料的编排之中。
说白了,就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多说什么,少说什么。
小编想起一位媒体从业人士在介绍他们如何利用数码设备评测文章赚钱时说的话:
“我的办法就是4个字:虽然、但是。虽然这个产品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但是它不是一个诚意之作;虽然这个产品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仍是一个诚意之作。好了,公关部门,如果你想让后者出现在我的评测文章的末尾,就交钱吧。”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小编真的要为咱们汉语的博大精深点32个赞。
远的不说,就以《中华外科杂志》年第11期将要刊发的述评为例。这篇述评出自医院汪建平教授,他在评价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ELAPE)时这么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