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开腹手术相比,腔内技术治疗动脉瘤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应用于胸腹动脉瘤(TAAA)治疗仍然受到手术复杂性和器械可用性的限制。临床上TAAA腔内治疗的学习曲线前期较平滑,中后期波动较大,且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如何快速度过学习曲线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之一。年5月11日,在北京举办的协和血管医学大会()暨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论坛(17thVEC)上,医院血管外科的李拥军教授通过1篇最新的学习曲线研究与我们分享了他对快速度过复杂TAAA开窗支架技术的学习曲线的想法和体会。
F/B-EVAR治疗TAAA学习曲线研究[1]
研究目的:评价F/B-EVAR治疗TAAA的效果及学习曲线。
研究方法: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单中心研究,共纳入年1月~年7月期间50名患者。患者平均年龄75.6±7.5岁;平均动脉瘤直径67.3±9.8mm。58%患者为Ⅳ型TAAA;42%患者为Ⅰ~Ⅲ型TAAA。手术使用定制支架。分组:1组为前期组第1~17例;2组为中期组第18~34例;3组为后期组第35~50例。前、中、后期学习曲线对比见Table1。
Table1
前、中、后期学习曲线对比
研究结果:本研究共重建内脏动脉支(平均每人3.9支)。技术成功率为99.5%(/条靶动脉重建成功)。30天的主要不良事件(MAEs)包括3例(6%)死亡、1例(2%)新发透析、3例(6%)肢体麻痹/截瘫和2例(4%)卒中(Table2)。术后1年生存率为79±7%。
随访时间±天(最长天):1年及2年整体生存率分别为81%、70%;1年及2年的免于再干预率分别为79%、58%。F/BEVAR术后再干预情况见Table3。
对比早期组与后期组的手术时间(±74分钟vs.±53分钟;P=0.),透视时间(±40分钟vs.99±27分钟;P=0.),造影剂用量(±73mlvs.±38ml;P=0.),估计失血量(EBL;1,±mlvs.±ml;P=0.),后期组均有改善。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从4±3天下降到2±1天;总住院时间(LOS)从7±6天下降到5±2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able2
30天内死亡率和主要并发症
Table3
F/BEVAR术后再干预
结论:应用F/B-EVAR治疗TAAA安全有效。且这一早期临床经验反映出:技术和医生学习方面的进步对手术结果有显著影响。
如何快速度过学习曲线
1、严格按照IFU设计和定制器材:薄层CT扫描和三维工作站为每个医疗中心常备的医疗设备,医师应熟悉这些器材的应用,合理利用这些检查设备完善术前评估并保证术中精确操作。
2、病例的积累:单个医疗中心应至少积累15例以上手术经验;
3、规范化操作流程:
(1)经皮股动脉穿刺、缝合;
(2)经肱动脉穿刺、压迫;
(3)切开、经腋动脉穿刺;
(4)熟悉和常备相关器材:Rosen导丝、超滑血管长鞘、可调弯导管;
(5)图像融合技术;
(6)3D打印技术。
总结
快速度过复杂TAAA开窗支架技术的学习曲线没有捷径,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熟悉操作平台。F/B-EVAR治疗TAAA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学习曲线,对医生培训和认证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SchneiderDB,AgrusaCJ,EllozySH,ConnollyPH,MeltzerAJ,GrahamAR,MichelassiF,Analysisofthelearningcurveandpatient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