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不属于你,赞美和荣耀都不属于你,可你让我感受安全感受安全,就像绿叶随风摇曳,抚慰着我的镇定与安宁……”一首名为《麻醉医师之歌》的歌词,唱出了麻醉科医生的不易,也让人们对麻醉医师这一职业有了深入的认识。而于松杨就是这麻醉医师中的一员。
三十余年来,于松杨一医院麻醉科工作岗位上。无论是从普通的麻醉医师,还是后来担任麻醉科副主任、主任,他都一如既往地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作为麻醉医师的力量,为一例例外科手术的成功实施保驾护航,并作为科主任带领全科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之道。1
1对于普通人来说,麻醉科是一个充满着神秘的世界。这里与手术室貌似合并,却又相对独立。走进大门,你会感觉自己仿佛一下子穿越了季节,从凉秋瞬间进入炎夏。一眼望去,来来往往的医生护士都穿得很单薄,有些即将要上台手术的医护为了消毒方便依然穿着夏天的半截袖。而大部分患者在进行手术前,要按照手术视野需求和安全需要赤裸身体。所以,在这里,维持适宜人体的温度显然十分重要。麻醉科医生办公室就在进入手术室后的一条通道尽头。走进去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于松杨主任。他像是刚下手术台,穿着件绿色短袖工作服坐在椭圆形长桌尽头,一边喝水,一边跟科室内麻醉医师们探讨着什么。笔者的到来打断了他们的交流。听到介绍后,于松杨瞅了笔者一眼,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当时笔者心里就敲起了鼓,以为这人会很难沟通。虽然采访之前有预约,但如果他厌烦抵触采访,采访工作显然就没法很好完成。没想到的是,他上下打量了一下笔者的穿着后,忽然语气温和道,“是不是挺热?走,咱找个凉快的地方聊聊去。”没想到他这人竟然也会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见面短短几句话就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外冷内热的医生,又让人觉得,干医生的实在不容易。医生这一职业,虽然一直被社会努力塑造为无私奉献高尚伟大的“白衣天使”形象。但在笔者眼里,他们就是一群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自然也知冷知热,有烦恼有痛苦有快乐。更因为医学的严谨性,他们不可能永远保持一副温和可亲的形象,但他们始终都有一颗敬业的心。这就够了。1
2
1在外围走廊尽头,于松杨推开了一间向南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靠近门的一边放了张床,显然这半边范围被科里当值班室用了。床头南面是个玻璃隔断,隔断南边则是一个简易的办公间,有一张普普通通的三角形医生办公桌,一把椅子,角落里塞着张黑色皮沙发,而贴着西侧墙壁的则是数个高大的书架。这些书架可以算是这个简陋办公室里占位最广最奢华的摆设。书架上满满的尽是麻醉学方面的专业书。有中文的,有英文的,有的封皮华丽,内容厚重,有的纸页泛黄,历史悠久,最早的竟然有五六十年代出版印刷的书籍。国内现有的麻醉学杂志书刊,在书架上基本都可以找到创刊号。指着这一排排书架,于松杨脸上浮起一抹淡淡的笑容。这笑容充满着不加掩饰的自豪。“这是我们科的图书室,你看,那玻璃门上面贴着借阅制度呢。”“这些书是你们科自己买的?”笔者以为这么多的书肯定是科室出钱买的。没想到于松杨却说,“这些书都是我们三代主任给麻醉科留下来的财富。这是周承孝主任捐的,他退休那天,把他一辈子攒钱买下的专业书都捐给了科里。这是徐伟主任捐的,这本还是她从国外背回来的呢。那次她去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回来的时候买了这本书,你试试,这书可沉着呢,为了带回这本4公斤的珍贵原文书籍,徐主任硬是扔掉了自己给家人买的礼物。因为人家海关限制行李重量,超重就不让带嘛。”说到这里,于松杨呵呵笑了一声。问他哪些是他捐的。他指着书架上下长长的几排道,这些都是,有出国带回来的,有出差到外地开会买的。其中很多都是他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背回来的。那时候没有网络,买书都是靠着这种方式,现在有网络,购书方便多了。“其中那本《米勒麻醉学》英文版是科里培训研究生的工具书。它让学生们了解国外麻醉学发展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最为准确的外文专业词汇。麻醉是一门不断发展中的学科,我们在实践的同时,还要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知识。书有价,而这些知识是无价的!”这满满几大柜子的书籍肯定花费不菲。于松杨说,他希望年轻人能珍惜这些书,从书里学到知识,并能应用到临床工作中。1
3
1年7月,于松杨从滨州医学院毕业,开始了自己医生生涯。他医院,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后,因为表现优异,次年10月就被医院麻醉科成为一名专职麻醉医生。“当时,一位卫生系统的领导跟我谈话征求意见时,提醒我麻醉医师基本没有多少发光出彩的机会,充其量就是个‘无名英雄’。”多年过去,于松杨回首这段经历时语气淡然。在他看来,无论是从事麻醉工作还是临床外科专业,其工作的本质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服从安排,成为一名麻醉医生,并且一干就是32年,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现在年过半百的学科带头人。对比多年来麻醉事业的发展,于松杨直言,各方面的变化都很大,尤其现在的工作条件比当时要好上不止多少倍。“当时我们人手少,经常需要值夜班,并且一值就是一个星期,非常辛苦,因此有同事戏言,干这种工作谈对象都困难。”于松杨说,麻醉科工作性质的特殊,且不被常人所了解,而他总是一如既往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的做好每一件事,服务好每一位患者。“那时候给病人实施麻醉的手段比较落后,用药的剂量、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监护措施等都要靠人工凭经验来掌握。如今,医院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越来越多先进设备的引进,我们已实现了麻醉设备智能化、麻醉用药数字化,不但降低了麻醉医师本人的劳动强度,更保障了病人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的平稳以及手术安全。”不过即使麻醉设施与技术手段再发达,最终也离不开人的操作。每天早上7点左右,当别的同事还在上班路上的时候,于松杨就已经踏进了办公室,提前为一天将开展的工作做准备了。于松杨说,医院每个工作日的手术量都在台左右,这对麻醉科及手术室的全体人员来说,要为每台手术保驾护航,压力不可谓不大,而早一点进入工作状态,就将为后续的其他工作的开展赢得更多主动。1
4
1“只要有机会出去学习我都会出去,不论是学术会议,还是各种培训,我都会努力争取。有人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依仗老资本就可以混饭吃,没必要东跑西颠那么累的到处学习。可我不这么看,我只要在麻醉科呆一天,我就要保证自己的麻醉理念永远是走在国内甚至世界前列。因为我身后站着的是一个科室团队,我这个主任都不要求进步了,怎么去要求别人?”于松杨说,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对最先进的麻醉技术有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的履行麻醉医师的职责,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说到麻醉医师的工作,很多人就会简单地认为,不外乎就是‘打一针、睡一觉’,麻醉因此被视为一种如何让人睡着的艺术。对此,于松杨解释,麻醉远非如此简单。特别是对幼儿、老年人以及脑心胸外科手术而言,麻醉医师为保证手术顺利实施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就更大。而一些突发性急诊手术的开展,更需要麻醉医师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处置经验。年7月份的一天,下午1点左右,刚下手术台不久正准备吃午饭的于松杨突然接到电话,称手术室来了危重病人,需他亲自出马。他二话没说就返回手术室——一名年仅27岁的产妇遭遇车祸,造成胎死宫内,多发性复合性外伤,生命垂危,需紧急手术。这是一场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生命的赛跑。快速输液、输血、止血、抢救;看似简单,却耗费近10个小时。让于松杨精疲力尽的同时,又倍感欣慰。因为在这没有硝烟的战斗里,10个小时虽然惊心动魄,却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有这么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于松杨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他明显地感受到麻醉医师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而来自社会各界的认可更给了他继续不断前行的力量。“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病人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于松杨刚刚参加完一个学术会议,晚上9点多才回的家,今天本来科里安排他休息,他却因为有几例疑难病人需要手术,医院。采访不过半个小时,他连衣服都来不及添加就急匆匆赶到介入科,为复杂病情患者实施了麻醉,保证了介入手术的及时进行。“作为一名称职的麻醉医师,最基本的要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要善于学习,要勤奋……”于松杨感慨说。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于松杨利用外出进修的机会,利用参加国内外高层次麻醉专业研讨会的机会,虚心向业内专家请教,不断吸收学习先进经验,在省内较早地开展靶控给药,注重麻醉质量控制,在省内率先实现科内仪器统一品牌、统一质控,有效降低了麻醉风险。年,他发起成立威海市麻醉质控中心,为全市麻醉行业标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麻醉科主任带领业务团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于松杨兼任滨州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麻醉质控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常务委员、威海市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威海市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种职务,先后在国内期刊发表了论文20余篇,获得威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三项获二等奖、两项获三等奖,每年组织烟威地区麻醉研讨会,聘请国内著名麻醉专家进行讲座研讨,以促进半岛地区麻醉专业水平不断提高。1
5
1“医疗质量并不等于医疗安全,它只是医疗安全的一部分,在临床工作中环节管理也很重要。”于松杨解释,“这就好比完成一台手术,你手术做的再好,也就是所谓的保障了医疗质量,但后期交接工作出现了漏洞,同样不能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于松杨清楚记得,有一年他去北京开会,会议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就中午一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他吃着饭猛然想起,医院介入手术间麻醉机气体吸收剂到了更换时间,若不及时更换,病人就有二氧化碳中毒的危险。他担心年轻医生没有注意到这个,于是赶紧打电话给单位,细加叮嘱。参加会议同桌吃饭的同行都笑话他,说他人在外地还要牵挂家里。不过对于于松杨来说,医院还真就相当于他的家。他热爱这个家,也努力为这个家的建设发展发光发热。在年竞争上岗麻醉科副主任的时候,于松杨就提出了航母计划,他给麻醉科的定位是安全、稳定、高效,要成为保障临床医生手术的航空母舰,让临床医生在麻醉科搭建的平台上放心大胆地为患者实施手术。于松杨说,下一步,他们的工作重点除了努力将麻醉科打造成省级重点学科,还要向国内最好的麻醉科靠拢;同时完善多院区麻醉一体化管理,注重亚专科建设,让团队中每个人在什么都会的基础上都要有所专长;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有计划的去培养人才。将麻醉科作为转化医学的尝试学科,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医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方案,建议通过与威高集团及美国等方面的科研院所合作,在本地区建立实验室,分别对收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分组,根据多学科研究需要建立自己的标本库和数据库,以便更有利于日后的疾病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汇总。“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于松杨时刻以“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的名言来鞭策自己。他坚信,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的改变。1
6
1提到“做胃镜”三个字,很多患者就会退避三舍,央求医生开点药吃吃就算了。因为传统的胃肠镜检查时间长、痛苦多,往往还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这给胃肠镜检查带来困难。但是现在,在于松杨带领麻醉科团队成员的大力协助下,医院消化内科开展了无痛肠胃镜之后,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市民刘女士前一段时间胃总是不舒服,医院检查之后,医生要求她做个胃镜,以便详细了解病情。“不不不!”刘女士连连摆手拒绝,因为以前她曾经做过胃镜,十分痛苦。“医院麻醉科可以做无痛胃肠镜,不会有什么不适感的,您放心吧!”在于松杨的悉心解释下,刘女士接受了无痛胃镜。结束之后她显得十分惊讶,“没想到真的不疼,什么感觉都没有!”刘女士握着于松杨的手连连感谢。据了解,医院麻醉科十多年来已经给数万名患者实施了无痛胃镜麻醉手术,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了舒适化医疗。“舒适化医疗追求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舒适化医疗,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于松杨说。如今,麻醉科作为医院一级临床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业务水平基本已与国际接轨,已基本实现了麻醉设备智能化、麻醉操作可视化、麻醉用药数字化。已成为市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群医院心血管中心的核心科室。承担着外科(胸心外、神经外、胃肠外、肝胆外、血管外、骨外、泌尿外、小儿外)、妇科、产科、五官科等科室各种疑难病人的麻醉及术中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心、肝、肾移植术麻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冠脉搭桥和换瓣术的麻醉,嗜铬细胞瘤术的麻醉,腹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新生儿及高龄患者手术的麻醉,各种腔镜手术的麻醉,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多院区一体化的整合工作,提高科室全体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使医院麻醉科成为半岛地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整体实力最强的专业临床诊疗中心。”于松杨对科室的发展信心十足。精彩阅读
精致医疗丨大美医者守护生命——访神经内二科主任孙超
精致医疗丨倾情守护生命电波——访电生理科主任乔燕燕
供稿:周娜
主播:静溪
白癜风吃什么比较好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