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动脉瘤是指发生在腹主动脉内脏支的动脉瘤,以脾动脉瘤最常见(占60%),其次为肝动脉瘤(占20%)、肠系膜上动脉瘤(占4%),也可见于腹腔干动脉瘤、肾动脉瘤以及网膜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瘤。其主要威胁为瘤体突然破裂,大出血休克而死亡。
(一)睥动脉瘤在腹腔动脉瘤中,脾动脉瘤仅次于肾下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居内脏动脉瘤之首。脾动脉瘤多见于脾动脉远侧1/3及近脾门处,单发较多。呈囊状或球状扩张。
病因
脾动脉瘤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或疾病相关:
①妊娠:以妊娠妇女居多,尤以多产妇常见,且易破裂,,破裂率高达20%-50%。与妊娠期激素水平的变化脾动脉壁弹力层和弹力纤维形成异常、全身血容量增加等因素有关。
②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时脾脏增大.脾动脉血流增加致脾动脉壁薄弱部位瘤样扩大。
③胰腺炎:急慢性胰腺炎的胰液自身消化或局部压迫,可诱发假性脾动脉瘤的形成。
④损伤:胰腺癌.胃癌腹膜后肿瘤及淋巴结清除等腹部外科大手术,可直接损伤脾动脉,形成脾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直接损伤血管壁,也是导致动脉瘤的原因。
临床表现
脾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各异。未破裂时症状不典型。部分病人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痛等,瘤体较大时可有左肩部或左背部疼痛,压迫神经丛或刺激胃后壁造成间歇性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动脉瘤破裂时出现突发性急性腹痛,背部或肩部放射痛以及和急性失血性休克等征象。如破入胆管或胃肠道,可引起胆道或消化道出血,破入胰管可引起胰腺炎等症状。
诊断
①腹部x线检查:约50%~70%的脾动脉瘤严重钙化,故脾动脉瘤区可见明显的钙化。
②CT:可准确地区分脾动脉以及膨大的瘤体(图4-4)。三维成像则能显出不同侧面的立体结构。
③MRI:利用其血管流空效应可协助诊断脾动脉瘤,并判断门静脉以及内脏静脉内血流情况。
④超声:阳性率不如CT和MRI,但可作为一种初步检测指标。
⑤选择性血管造影:最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具体了解瘤体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与周围的关系,并为血管腔内治疗提供参考数据。
治疗
有手术治疗和血管腔内治疗两种方法。手术治疗适用于瘤体直径≥2cm,有增大趋势者,以及准备妊娠或妊娠期间发现的脾动脉瘤。手术方法有脾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和脾动脉瘤连同脾切除等。血管腔内治疗可适用动脉栓塞术,或置入覆膜支架隔绝动脉瘤。
(二)肝动脉瘤
可分为肝内和肝外两型,以后者居多,肝内型多见于右侧肝。主要病因有创伤、感染、动脉硬化、及肝动脉先天性发育异常。经肝动脉插管化疗、造影等也可引起肝动脉瘤。胆管结石和胆总管T管引流偶可导致肝动脉瘤。瘤体较小未造成胆道阻塞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或仅出现上腹部不适。当瘤体增大压迫胆道时,可出现发热.黄疽等症状;瘤体破裂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破入胆道或消化道则出现胆道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做出正确的诊断。肝外肝动脉瘤可作动脉瘤切除,亦可行动脉瘤近、远端动脉结扎术。肝内型动脉瘤可行部分肝切除或肝动脉结扎术;也可通过介入法肝动脉栓塞治疗。
(三)肾动脉瘤
肾动脉瘤可发生在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有夹层动脉瘤和非夹层动脉瘤两类,后者又可分为:
①囊状动脉瘤.最常见,多位于肾动脉分叉处.囊壁部分钙化,易破裂;
②梭形动脉瘤,常伴有肾动脉狹窄.其远端形成梭形扩张;
③肾内动脉瘤,见于肾内部多发小动脉瘤。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偶有肾绞痛的发生,肾动脉瘤破裂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结合超声,CTMRI检查不难诊断.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显示更明晰。治疗肾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是动脉瘤切除、自体血管移植或人工血管移植重建肾动脉。部分病人在动脉瘤:切除后行自体肾移植术:对无法切除或血管重建者,需行肾切除手术。肾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原则是保留肾和保护肾功能。对原发于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应同时治疗原发病。一般行夹层动脉瘤切除、肾动脉重建或自体肾移植。目前已较多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本病。
(四)腹腔干和肠系膜动脉瘤
腹腔干和肠系膜动脉瘤较少见,其中肠系膜上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8%。本病大多无临床症状,也可出现肠缺血、动脉瘤压迫引起的腹部不适和腹痛,消化道出血、腹腔或后腹膜出血等。如发生消化道缺血坏死,后果严重。临床诊断较困难,常需经CTA或血管造影来确定诊断(图45-5)。治疗上可行开腹动脉瘤切除术。近年来,多采用腔内方法治疗。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妇产科学急诊常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