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的孜孜探路者
——医院景在平教授和他的创新团队
数九寒天,阻挡不了五角场镇浣纱片居民的脚步。“名医进社区,新年送健康”活动,春节前夕在复旦实验中学多功能厅举行,社区居民纷至沓来,参与健康互动。为这次活动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的,医院景在平教授医疗服务团队。
血管外科专家景在平教授,全国血管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带领自己的团队,锐意创新,孜孜以求,游刃于血管中。在医疗创新之余,景在平执笔书画艺术,穿行于线条间,勾勒出了一条五彩斑斓、异乎寻常的创新之路。
走通“找死”与“等死”间的绝路
刚刚过去的年,景在平领衔的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9例治疗心脏主动脉瓣膜狭窄症。手术的成功施行,标志着该微创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心脏主动脉瓣膜狭窄症,被誉为患者体内的一颗“不定时炸弹”。这一病症的最大特点就是心脏“里边憋死,外边饿死”,很多患者处于治疗“找死”和不治疗“等死”的绝境。为挽救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症患者,血管“拆弹”专家景在平教授将目光聚焦在心脏微创手术上,他与团队成员攻坚克难,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球扩式腔内微创置换术。
在国内,惟有景在平团队的这一微创术,获得了国际认证委员会的认可;在国际上,这样的创新手术,前5例中失败2—3例属于合理范围,可景在平的团队却创造了9例全部成功的奇迹。
一位来自吉林长春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老马,通过网络了解到景在平教授的微创术。术后七天后他就顺利出院了。老马让家人给景教授及其团队写了一首题为《赞》的藏头打油诗:“景是长海一颗星,在献光热照生命;平安天使多睿智,率先开路血管通;团结创新再突破,队员传承医术精;优美群燕展双翅,秀丽身姿病员中。”
球扩式腔内微创瓣膜置换术,是景在平团队创新之路的一个缩影。
从“野路”到“正路”,他从没停步
谁能想象到,景在平走过的这条创新之路,最初起步时竟然是被人们戏称为“死路一条”的“野路”。
时光回溯到二十五年前。年,医院普外科分专业组,当时还是“外科小子”的景在平,胸中热情激荡,毅然选择了当时几乎空白的血管外科。一些同学认为,他选择了血管外科就等于选择“死路”。
“遇挫不馁,受困弥坚。”以此为信条,景在平横下一条心,誓言将血管外科这条“死路”走活。
他博览文献,大胆提炼,总结了当时国际上血管腔内诊治研究的成果,归纳出了“四诊四治”的内容。在“四诊四治”实践中,他当时选中了血管镜作为进入人体血管腔内的研究切入点。当引进血管镜的申请报告提交到院领导面前,得到的答复是:没有现钱支持你,但可以给政策。于是,景在平在年多方筹措资金数十万元,引进了我国首台血管镜系统,精心完成了一系列诊治研究,成功叩开了“腔内血管外科”实践的大门。
告别“野路”、走上“正路”之后,景在平并没有停留脚步,而是快意驰骋,一路风景。
景在平锐敏地抓住了大动脉瘤腔内微创治疗的先机,率先在国内完成了第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第一例胸主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直至年,鉴于景在平做出的重大贡献,国内特意举办了“大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央视《新闻联播》第一次正式报道了这一技术在中国的生根开花。
创新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早在多年前就被人们称为“景老”的景在平,至今其实也未过“耳顺之年”。
对此,年出生的他淡然一笑,认为同行叫“景老”,是一半钦佩,一半调侃;学生叫“景老”,是一半尊重,一半省劲。虽然被称为“景老”,然而在创新的路上,景在平却从来都年轻。
在血管外科的探索之路上,景在平认准了走自己的路:“于无路处创出路,于有路处辟新路。”
科技英语词典上收录了这样一个词——“Endovascology”,中文意思是“腔内血管学”。这是由景在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最初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在文中景在平系统阐述了“腔内血管学”这一概念。
上海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陆清声认为,“腔内血管学”的提出,为国内腔内血管外科发展提供了新引擎。医院血管外科还创办、主办了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人士会聚一堂,切磋前沿进展,从而带动了中国血管外科事业走向世界舞台。
像这样的创新火花,在景在平的医学之路上,俯拾皆是。面对各种荣誉和鲜花涌来,谦逊稳健的景在平十分冷静。在他看来:创新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创意混搭,医学与人文殊途同归
“医者乐师”的景在平,并没有忘记成长、探索路上,许许多多老师的教诲。
景在平把师恩化作了创新的又一动力。他注重传承发扬,将血管外科的学科理念定位于“创新为魂”,制订了科室发展规划,并创设了科徽、科旗,形成了系统发展的路径。
在学科建设和医疗手术中,景在平十分注重医学与人文的紧密结合,交融互动。他经常从唐诗宋词中找到灵感,化作手术中的创新举措。在为一名来自济南的患者施行微创腔内隔绝术时,景在平的脑海里忽然迸出一句诗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对啊,从腿上导入一个‘圈套器’,与从上臂来的导丝在巨大的瘤腔里相互碰接,相互牵连,一旦‘同心相结’,就实现了贯穿导丝于主动脉真腔的梦想!”闪过这一念后,手术难题迎刃而解。
医疗科研之余,景在平还自辟蹊径,创意了一个“混搭”——创作书画,用艺术推动“医者仁心”。学术秘书庄郁峰介绍:“景在平教授的书画是有生命的,他白天手术,晚上创作,呕心沥血,就为那一个个生命的延续。”
点评:
都说医生是病人造就的。一个真正的医生,他的全部时间属于病人。他面对着一个个“里边憋死,外边饿死”的患者,无怨无悔,践行着大医精诚的道德标准。他踏着晨曦来,披着星月归,终于走通了“找死”与“等死”间的绝路,在从“野路”到“正路”之间从不停步,他用“时间”换来了“空间”,在血管外科的探索之路上,认准了走自己的路“于无路处创出路,于有路处辟新路”。这就是景在平,血管外科的探路者,创新团队的领路人,医学与人文贯通的军医教授,正不断以精湛医术诠释“创新为魂”,用仁心善举践行“大医之爱”!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头部白癜风怎样治疗白癜风治愈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