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汪忠镐,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我国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学组终身名誉主任委员,医院名誉院长,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创始人。曾先后发表论文余篇,编书11部,参与编书60多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专利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课题一项。
可以说,汪忠镐院士见证了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老一辈医学家骨子里的精神气质,跟随多位我国著名医学“鼻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造就了他勤学苦练、勤耕细作的工作态度,以及高尚的医德和情操。
练就“一把刀”
汪忠镐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亲汪德建医院(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年,汪忠镐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幸运地被分配到被誉为“中国医学圣殿”医院。现在医院的那一刻,汪忠镐仍然有些激动,而更加幸运的是,他师从了著名外科专家、协和外科主任曾宪九——我国现代基本外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能跟随这样一位重量级专家,他发誓要用心做好每一个手术,潜心练习基本功。刚开始时,汪忠镐常常在家练基本功,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缝线是外科大夫最基本的技能,锲而不舍的他,不仅反复练习缝线基本功,甚至还潜心研究线的材料,从合成到吸收,汪忠镐专门就这个外科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他认为,线的精细如果能帮助病人减少痛苦,早一点康复,就值得深入研究。
之后,他跟随曾宪九先后在普外、骨科、胸外、脑外、泌尿、麻醉等不同科室工作,同时研究了大量相关的病案资料。
早年间,他为了一个病案甚至下到尘封已久的地下室,把30年代的病历找出来。协和早年的病案全都是用英文书写的,而他学的却是俄文,于是,他边啃英文边看病案,病案看完了,英文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一切为其后来成为我国血管外科创始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年,作为教育部委派的新中国首批赴美国学者之一,他到美国Duke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任访问学者,专修血管外科及其基础研究。两年后学成回国,在曾宪九教授的亲自安排下,组成了5医院外科血管外科组,开始了在血管外科领域的临床和科研之路。此后,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瘤体切开、重建血管治疗腹主动脉瘤等疗法。他的“一把刀”闻名国内,更以治疗布加综合征而闻名全球。
“怪病”与转学科
除了在血管外科领域获得令世人称道的成就外,最令业内惊叹的,却是汪忠镐在66岁高龄时,跨学科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的这一传奇经历。“我本是搞血管外科的,近些年,花了不少精力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上。很多人因此问我,是不是转行了。其实没有,我只是在行医生涯中,加了一个重心。我自己就是个严重喘憋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也曾经历了生离死别,深知病人之痛苦。当我找到方法治好后,只有一个念头:要帮助和我一样的病人。”说起这段“转行”的故事,汪忠镐还是津津乐道。
66岁那年,汪忠镐突然被一系列症状反复折磨:咳嗽、喷嚏不断、鼻塞、咳痰、耳鸣、头晕,正常工作和生活都深受影响,尤其是晚上病情更重。
那时候,五官科专家诊断他患了典型的过敏性鼻炎,还告诉他“这病不好治”,汪忠镐立刻感觉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此后在一次外地会诊时,他又一次被突发的疾病所折磨。
“深夜里哮喘突发,出现严重憋气、喉部紧,不停地咳嗽,痰感觉永远都咳不完。三更半夜,宾馆房间里只有我一人,任凭我呼天喊地、百般挣扎也无人相助。还好命大,几乎憋死之际,拨通了一名同行医生的电话,才被抢救过来。”时至今日,汪忠镐给《医药经济报》记者说起这次险况时还显得心有余悸。
这次发病后,汪忠镐的诊断被更新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汪忠镐说:“之后的不到1年时间里,我发生了4次这样的情况,夜间几乎窒息,医院抢救。最严重的一次,家人还收到了‘病危通知书’。”
其实,当时汪忠镐对专家的诊断并不深信,他认为,自己的过敏原不明确,症状也就是憋气,而并不是喘,不应该是哮喘的表现,只是没有证据来推翻专家的诊断。
直到年,汪忠镐去国外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晚宴时因咳嗽频频离席。同桌的一位印度籍消化专家看到后,提醒他是否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
当时汪忠镐想,自己并没有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怎么会是胃食管反流?
但是回国后,他还是去做了食管24小时酸碱度(PH)监测。结果发现,24小时里,他共发生食管反流次,总反流时间累计分钟,最长达40.3分钟。
此时,真相大白,汪忠镐的憋气、咳嗽等都是胃食管里的东西反流到喉部,引起的喉气管痉挛所造成的。这让汪忠镐百感交集:“正确的诊断为生命带来了希望,医生需要有跨学科的思路。”
对话
“建中心是为了帮助像我这样的病人”
从“鬼门关”闯过来的汪忠镐,此时领悟到:一个小小的胃食管问题,牵涉到耳鼻喉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学科,从跨学科中找到症结所在,不但要有全科的经历,更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于是他产生了建立胃食管返流病治疗中心的想法,这无疑是学科研究的一个创新,不仅更新了疑难哮喘的概念,也颠覆了各学科守恒的定律。
误诊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医药经济报:您是因为自己两次的“误诊”亲身经历,才会有跨学科创办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这一想法吗?
汪忠镐:的确如此,正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才了解到,胃食管反流是如此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憋气带来的濒死感、无休无止的咳嗽、难以入眠的夜晚,亲身遭受的罪,让我知道胃食管反流给一个人身心带来的痛苦有多大。有些病人还曾咳断了肋骨,也有人曾痛苦得想跳楼。我在国外接受治疗回国后就想:全国有多少病人跟我一样,不知道胃食管反流,看病走错门,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因此,回国后的第34天,也就是年4月29日,我在医院成立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并受聘为该院的名誉院长与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刚开始,病人知道我们中心的并不多,后来随着病人数量的增多,我们才知道,很多人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都没看对过科室。
在我看来,胃食管反流病是最易走弯路、发生误诊的疾病之一。
医药经济报:胃食管反流的致病机理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如此容易造成误诊?
汪忠镐:正常情况下,胃部贲门括约肌如同一扇弹簧门,吃东西时,它是打开的,东西进到胃里,它便关闭上。但由于年龄、生活习惯、疾病等原因,胃部贲门括约肌渐渐失去“弹力”,很难正常“关门”了,从而导致胃、十二指肠里的东西(如胃酸)等反流,它们不仅钻进食管,还会“上窜”到咽喉、鼻腔、中耳、气管、支气管等部位,经过之处都会带来灼痛,最典型的是反酸、烧心、重者憋喘以致肺毁损。
国外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有关症状有70多种,容易让人找错诊疗科室。比如,有人觉得反复咳嗽、憋气等,就去呼吸科就诊;有人感觉烧心、胸痛,去看心内科,但放了数个支架后胸痛仍未缓解;也有人是咽喉有异物、鼻塞等,选择去耳鼻喉科就诊。
临床上,胃食管反流最容易被误诊为哮喘、鼻炎、冠心病、咽炎等。但国内除消化内科外的其他科医生和多数人,对该病还认识不足。事实上,数据显示,胃食管反流是常见病,在西方人群中约10%~20%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目前,我国还没大规模相关流行病学调查,不过,早在年,京沪两地的调查显示,症状发生率约为9%,确诊率为7%。
规范诊断综合治疗
医药经济报:目前胃食管反流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哪些?效果如何?
汪忠镐:我们中心经过8年的发展,为上万名病人进行了诊断、生活调理和药物治疗。对无效或严重的患者,施行了胃镜下的射频治疗,已治疗成功的达到例。以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这种微创的方法治疗了近位病人,多是以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病人,绝大多数症状缓解明显。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哮喘、鼻炎、咽炎等患者如果在呼吸科、五官科长期治疗症状没见好转,就应多考虑一种可能性,去消化科或胃食管反流中心就诊。有数据显示,约50%的哮喘患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以我们中心来说,并不是患者来了就让做手术。我们会通过问诊、X射线、食管24小时PH监测来确诊患者是否有胃食管反流。若症状较轻,通过睡前少吃、睡时垫高枕头等生活方式调整即可,治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射频和微创手术。
医药经济报:对于该病的预防您有哪些建议?
汪忠镐:自己得病的经历,一方面,让我再一次确定必须心里装着病人的从医理念;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我对胃食管反流疾病领域的。研究越多,我觉得这个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我一直特别希望,呼吸科、五官科、心内科、儿科(小儿常因贲门未发育好而得病)、消化科等相关科室,能有更紧密的结合,共同钻研,为胃食管反流患者解决病痛。
不过,对该疾病的预防还是最重要的。生活中,我们也能通过一些方式预防胃食管反流:如晚上不暴饮暴食,避免食物反流;少喝酒,以免酒精刺激胃食管;控制体重,肥胖会导致腹压过高;保持心情愉悦,不焦虑紧张。
■本报记者裘炯华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图标,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或告诉朋友使用nfsyyjjb在中搜索公众账号订阅,让大家的共同话题更多一点。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哪里白癜风能治好广州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