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其实,这可能是一种病态,尤其发生在肺癌患者身上,则可能出现危急情况。
日前,56岁的孙女士(化名)因肿瘤复发压迫上腔静脉,不仅面部、颈部肿胀,生命也受到威胁。幸运的是,血管外科专家、医院副院长方欣为她成功实施上腔静脉支架植入术,解除了痛苦,更打通了生命线,为后续抗肿瘤治疗赢得了时间。
颜面部肿胀
躺着睡觉成了奢望
今年56岁的孙女士家住宁波,是一位中晚期肺癌患者,5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今年3月的一天,孙女士偶然发现脸有些肿,起初她并未在意,一直以为是晚上睡觉前喝了太多的水引起的“水肿”,可是一段时间后也没见好转,反而变本加厉,面部肿得像包子一样,脖子粗了一圈,胸前“青筋”暴露,头晕头疼得厉害。
最让孙女士难以忍受的是,因为面颈部肿胀,她经常感觉憋闷、喘不过气,躺下后情况更严重。为此,孙女士每天晚上只能坐着休息,睡觉对她来说成了一种奢望。
医院检查后,提示有肿瘤复发并压迫上腔静脉的情况,但治疗效果不明显。随后的一段时间,孙女士与丈夫一直多方咨询治疗方式,最后经朋友介绍慕名找到血管外科专家、医院副院长方欣。
支架植入效果立竿见影
“医生,我实在是太难受了。”孙女士刚进诊室就痛苦地说,她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躺下好好睡觉了,而且不能低头,否则会出现严重的脑部充血现象。
经过详细检查,孙女士被确诊为肺癌复发且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导致血管严重狭窄伴血栓形成,出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这也是造成孙女士面部、颈部肿胀的“罪魁祸首”。
术前造影
球囊扩张
明确诊断后,方欣副院长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为孙女士量身制定了“上腔静脉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方案。
考虑到孙女士对手术的疑惑,方欣副院长耐心地讲解手术方案、预期效果,不断鼓励她,帮助她增强信心。“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方欣副院长坚定有力的话语仿佛一缕阳光,让孙女士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
手术由方欣副院长主刀,从患者的大腿静脉像打针一样置入导丝,接着依次导入球囊导管扩张静脉狭窄段,并于狭窄段植入支架对血管扩张塑形。手术仅用了30分钟就顺利完成。
支架植入后造影——静脉回流通畅
术后孙女士感到面部、颈部肿胀明显缓解,当晚就可以躺下好好睡觉了。术后第二天,孙女士面颈部肿胀消失,整个人感到十分轻松,对后续的抗肿瘤治疗充满了信心。
术前(左)术后(右)
什么是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方欣副院长介绍,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CS),也称上腔静脉综合征或纵膈综合征,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
上腔静脉长度大约7cm左右,壁薄而内径宽,受到“外压”或内部出现“异物”时,就会因阻塞而出现血液回流至心脏的情况。此外,也有良性疾病造成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情况,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但约90%的SVCS都是由肿瘤引起。
上腔静脉回流不畅会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呼吸困难;颜面部、上肢、胸前水肿,胸壁静脉曲张。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头晕、视物模糊及颅内压增高,出现恶心、喷射样呕吐等症状。
针对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治疗一般采取“先治标再治本”的原则。先治标:缓解症状,降低静脉压;再治本:消退肿瘤。
与放化疗和外科手术相比,上腔静脉狭窄处支架植入可获得迅速可靠的治疗效果,具有创伤小、易耐受、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合并SVCS且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的肿瘤患者。其上腔静脉的压迫症状不能短时间内缓解,放置血管内支架后再给予化疗、放疗或放化联合治疗,可增加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提高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专家介绍
方欣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首届杭州市优秀医师,新时代杭州十大青年英才,美国印第安纳州IUHealth交流访问学者。医院集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杭州市血管外科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
擅长:长期从事血管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外周血管疾病的外科及腔内治疗,尤其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个体化治疗,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治疗和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治疗。主持及参与省部级、省自然、厅局级课题4项,以分中心PI身份主持医疗器械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5篇,中心核心期刊1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1本。
学术任职:国际脉管联盟(IUA)中国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糖尿病足联盟副主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END
编辑:党政办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