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开窗技术助力治疗高难度腹主动脉瘤

医院成功开展首例体外开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日前,医院血管外科为一名73岁累及内脏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开展了一项介入界高难度的术式——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即通过“腹主动脉造影腔内隔绝覆膜支架置入+体外三开窗+双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支架置入术”,为患者解除了痛苦。

在手术中,血管外科医生化身“能工巧匠”,不仅要成功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还要在腹膜上凿一个洞、开一扇窗,再套接上支架,以保证在隔绝主动脉瘤和高速血流重建血运通道的同时,避免分枝血管缺血。

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姚阳端告诉记者,该患者因体检时查出腹主动脉血管瘤而住院治疗。腹主动脉瘤是动脉瘤的一种,是由于腹主动脉管壁损伤、破坏、变形,导致管壁弹性丧失,在高速血流压力下形成了瘤样扩张病变。主动脉瘤一旦形成,很容易突然破裂,增加患者的猝死风险。

主动脉瘤的治疗,要在充分评估瘤体的大小、范围、形态、破裂危险程度等基础上进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是通过人工血管替代的方法消除病变部位。而随着血管支架介入的发展,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技术进行治疗。

然而,在入院检查后,医生发现其情况更加复杂:该患者不仅有腹主动脉瘤,而且主动脉及两侧骼动脉粥样硬化、管腔轻度狭窄、肠系膜上动脉起源变异,病情复杂,病变累及双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经过诊疗,姚阳端决定采取国内血管外科前沿技术,即突破传统,利用支架开窗技术完成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

该技术须手工完成支架开窗,因此,对内脏区血管的定位要求极高,开窗的位置和患者体内的血管位置必须分毫不差,每一个窗口的大小、位置、角度都要经过精准计算,稍有误差,就会导致手术失败,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精准测量是精准开窗的基础。为了确保开窗的精准度,术前,姚阳端团队采用3D重建技术对主动脉的整体和细节进行了一次无死角的模型重建,并通过3D打印辅助体外开窗。

为避免窗口出现毛边,同时为了便于标记窗口位置,医生需要为窗口进行锁边缝合标记。直径5mm的窗口,要用导丝围圈缝合二十多针,这需要缝合者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与准备,姚阳端手术团队密切配合,3D打印、体外开窗、内脏分支动脉精准定位、精心重建血管……“我们没有犯错误的空间,支架放置的位置上下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必须做到精准锚定。”姚阳端说。

手术一气呵成,医护人员最终成功完成了该院首例高难度、高水平的腹主动脉瘤开窗支架腔内修复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据介绍,累及内脏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和支架开窗介入微创治疗,外科手术不仅手术创伤大,还风险高、恢复慢;支架开窗介入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势。支架开窗技术要求医生不仅对各内脏动脉解剖位置了然于心,而且还要有高超的缝合、对位技巧。

累计内脏动脉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是目前介入界高难度的术式之一,医院血管外科姚阳端团队成功开展该院首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医院多学科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多学科协作的整体水平,标志着该院血管外科专业技术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主动脉疾病的腔内诊治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准。

记者了解到,医院血管外科成立于年8月,是该院学科建设新举措之一。近年来,医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获得了广泛好评。

END

转自许昌日报

院区地址

华佗路院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zz/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