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Leriche综合征

李震

医院

腔内血管外科主任。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本科,在广医院基础外科工作...

年RobertGraham医生首先描述了腹主动脉闭塞的病例,年法国医生leriche阐述了腹主动脉闭塞血管病变解剖与病理生理的联系,首次描述跛行、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以及勃起障碍的“三联征”,后称之为Leriche综合征。leriche综合征又称腹主动脉分叉闭塞综合征、慢性腹主动脉-髂动脉闭塞、渐进性主动脉末端部分血栓形成综合征、终末主动脉-髂动脉闭锁综合征、孤立性腹主动脉-髂动脉病,为慢性症候群,病变部位在腹主动脉末端分叉处,并可向下累及两侧髂动脉,甚至两侧股动脉,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勃起障碍。

”第一节病因及病理分型

1、病因

  Leriche综合征发病率很低,尸检阳性率仅为0.15%。本病致病因索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腹主动脉末端-髂动脉的特殊分叉走行,局部易形成涡流,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动脉内膜脂质沉积,进而内膜增生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影响血流通过,产生涡流,继而发生血栓形成,可使动脉管腔完全闭塞。本病除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和腹股沟下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相比与吸烟和高脂血症关系更为密切。另外,此类患者往往较为年轻,较少合并糖尿病。

图1.Leriche综合征分型

  1.肾下腹主动脉;2.髂总动脉;3.髂外动脉;4.髂内动脉;5.股总动脉;6.股深动脉;7.股浅动脉;8.腘动脉;9.胫前动脉;10.腓动脉;11.胫后动脉

2、病理分型

  根据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可分为以下三型:

  I型病变仅累及腹主动脉末端和髂总动脉,大约占该病的5%~10%。临床较少见,具有典型Leriche综合征的三联征表现,间歇性跛行、性功能障碍、股动脉搏动消失。

  II型病变延伸至髂外动脉,大约占该病的25%。病变涉及主动脉分叉段、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近侧段。除三联征表现外,间歇性跛行尤其明显,通常腘动脉、胫腓动脉仍保持通畅。

  III型病变累及腹股沟以远的下肢动脉,约占该病的65%,以III型最多见。病变自主动脉分叉至胫腓动脉的广泛范围,临床表现多严重,患者出现严重的间歇性跛行,可以合并肢体静息痛、肢体远端缺血、坏死或动脉性溃疡,截肢率较高。

  I型为局限性病变,患者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患者多较为年轻,很少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但多有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脂血症,许多女性患者还可以表现为主动脉发育不良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直径明显较正常细,腹主动脉分叉较高,多有子宫切除史、放疗史。

  

  该型患者主动脉缓慢闭塞,可能有机会建立侧支循环,一般只引起下肢动脉血运不良。由于狭窄和闭塞的进展缓慢,有侧支循环形成,随着狭窄加重,侧支循环也逐渐增多。在腹主动脉、髂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时,肋间动脉、腰动脉、髂腰动脉、臂上动脉及旋髂深动脉等分支都可参与侧支循环,与股深动脉的分支吻合,而且侧支循环较丰富,可以代偿供血。这些侧支循环虽然不能完全代偿而出现下肢缺血的临床症状,但很少引起明显的下肢急性缺血表现,很少发生肢端营养障碍,出现非典型的下肢跛行。同时由于来源于髂内动脉供血的盆腔脏器血供锐减,而表现为血管源性阳痿,该型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处理,预期寿命较正常没有明显减少。

图2.慢性Leriche综合征丰富的侧枝代偿

  II型、III型患者为多平面闭塞,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6:1。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腹主动脉末段的表现,患者常为老年人,往往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者有心肌梗死、脑梗塞病史,预期寿命较正常减少约10年。

3.TASC分型

  随着介人治疗技术的进展,根据动脉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年泛大西洋介人学会对病变进行了详细的分型,形成了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共识,并于年进行了修订,基于病变部位和程度的TASC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详细分型见下表,TASCII分级,与TASCI有很大变化,进一步扩大了腔内治疗的范围

  TASCII分级

  主髂动脉分型

  A型病变

  CIA(髂总动脉)单侧或者双侧的狭窄

  EIA(髂外动脉)单侧或者双侧的单个短的(≦3cm)狭窄

图3.TASCA型

  B型病变

  肾下主动脉短的(≦3cm)狭窄

  单侧CIA闭塞

  EIA单个或多发的狭窄总计3-10cm未累及CFA(股总动脉)

  单侧EIA闭塞未累及CFA或髂内动脉起始部

图4.TASCB型

  C型病变

  双侧CIA闭塞

  双侧EIA狭窄3-10cm未累及CFA

  单侧EIA狭窄累及CFA

  单侧EIA闭塞累及髂内动脉起始部和/或CFA

  单侧EIA严重钙化闭塞包括/不包括累及髂内动脉起始部和/或CFA

图5.TASCC型

  D型病变

  肾下主髂动脉闭塞主动脉和双髂动脉弥漫性病变需要处理的

  弥漫的多发狭窄累及单侧CIA,EIA和CFA

  单侧的CIA和EIA联合闭塞

  双侧EIA闭塞

  髂动脉狭窄伴动脉瘤,或存在需要手术治疗的其它主动脉或髂动脉狭窄病变

图6.TASCD型

第二节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即Leriche三联症:①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②男性患者阳痿或阴茎勃起困难;③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运动时腰部、大腿、小腿易疲劳,下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肌肉有疼痛感,间歇性跛行。病变累及髂内动脉者,可产生坐位时臀部疼痛。I型由于侧支循环丰富,很少出现肢端坏疽,患者葚至可以没有下肢或臀部不适。多节段病变可出现双下肢寒冷、静息痛,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及肢体远端坏疽。

  男性患者有阳痿,阴茎勃起困难等。阳痿的早期特点是性生活中出现疼痛,晚期则表现为阴茎持续性勃起困难。不能触及下肢动脉搏动。双侧下肢对称性萎缩,部分患者可合并臀肌萎缩。然而,不能触及下肢动脉搏动在单侧病变、肥胖及腹股沟周围手术瘢痕患者并不十分准确,需通过无创性血管检查等手段进一步证实。

第三节辅助检查

1.超声

  腹部彩色超声检查应作为本病的首选,适用于任何患者,并可以作出定位、定性诊断。Doppler超声检查仪可测出动脉搏动强度及血流速度,先进的多功能Doppler超声检查可显示动脉的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佐证,因此为临床首选的筛查和跟踪手段。但是由于受到肠腔积气和肥胖的限制,同时难以测量动脉瘤的长径,腹主动脉与肾动脉的关系,有无髂动脉受累也难以肯定,因此还需要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诊断。

2.CT、MR

  CT/CTA及MRI/MRA近年开发应用的CT/CTA和MRI/MRA既可显示腹主动脉及近、远段管腔及其异常,还有助于观察管壁结构变化,并可以了解腹主动脉病变的性质,毗邻关系,以及邻近脏器、下肢血管的改变。可以补充血管造影的不足,对病变程度、活动性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均有一定帮助。随着CTA/MRA的进步,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今后可望部分或逐步取代血管造影。因此该检查很有必要,对于疾病的进一步定位、定性均有价值。

图7.CTA检查

3.腹主动脉DSA造影

  DSA血管造影检查目前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无论CTA或MRA,对分支血管的显示均不如血管造影,动脉造影既可以显示血管腔鲜明的细节,也可以了解肾动脉、内脏动脉、髂动脉及其以远动脉的情况,可以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及其周围的侧支循环情况,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术式的选择。

图8.经肱动脉腹主动脉DSA造影

4.无创性血管检查

  无创性血管检查具有快速、简便、无创、且经济有效等特点。本病患者踝/肱指数(ABI)多为0.5~0.8,极少数患者<0.3,下肢动脉不同节段压力均较正常明显下降,一般踝部动脉压≦6.7kpa(50mmHg),趾动脉压≦4.0kpa(30mmHg).

第四节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诊断基本可以确定。但对慢性发病突然加剧者,需要与腹主动脉瘤血栓形成、腹主动脉末端骑跨栓、腹主动脉夹层引起的下肢缺血鉴别。

  腹主动脉瘤血栓形成为血流在扩张的动脉瘤腔内形成涡流,局部形成血栓所致。患者腹部多可及搏动性肿块,影像学检查较易鉴别。

  腹主动脉末端骑跨栓发病急,进展快,突然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多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心房纤颤或动脉栓塞史,籍此可鉴别。

  腹主动脉夹层为动脉夹层压迫真腔,远端血流缓慢形成血栓导致远侧动脉闭塞。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十分突然,患者多有不易控制的高血压,临床表现多有胸、背或腹部刀割样或撕裂样锐痛。

  本病还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他原因引起的阳痿鉴别。

第五节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肢体缺血轻、病情较稳定的患者。目前这种器质性病变尚无良好的内科治疗方法,尚无有效恢复血管弹性和闭塞血管再通的药物,临床上应用的药物仅限于延缓疾病发展,改善侧支循环,缓解疼痛,防止感染和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

  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针对患病危险因素的治疗,由于该病与吸烟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停止吸烟一段时间后,间歇性跛行患者踝动脉压及踏车行距可以增加或延长。同时应控制血糖、血脂等高危因素。

2.手术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术式。DosSantos和Wylie分别于年、年成功进行了主-髂动脉内膜剥脱术。年Dudot首先将同种异体动脉移植应用于血管重建,年Voorhees将维纶人工血管用于血管重建,随着各种人工材料的发明,应用,血管重建技术日趋成熟。

  (1)主髂动脉内膜剥脱术

  该术式于20世纪40年代首先应用,适用于腹主动脉短段闭塞,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经济。

  (2)不需要植入人工血管,发生感染的机会少。

  (3)一般多可保留肠系膜下动脉和髂内动脉血流,若髂内动脉起始处狭窄,可行髂动脉内膜剥脱术、增加盆腔脏器的血供、有利于阳痿症状的缓解。

  (4)患者多可获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手术时应充分显露病变血管,病变远端应不超过髂外动脉起始处2cm、内膜剥离子在血管内膜下方全周游离整个病变段,完整切除内膜,同时应将远端内膜固定,以防止活瓣形成。

  主-髂动脉内膜剥脱术虽简便、易行,但是下列情况为其禁忌症:

  (1)病变累及髂外动脉或其以远的动脉。

  (2)病变近远端存在瘤样改变。

  (3)病变接近肾动脉水平、并完全闭塞。

  在施行手术时,髂内动脉重建或内膜剥脱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该方法可以改善或恢复盆腔脏器的血供,术后可改善阳痿症状,对于年龄较轻的患者尤其重要。该手术多适用于I型患者,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目前该手术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是对于动脉短段闭塞,治疗费用有限的患者,仍然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术式。

  (2)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自20世纪50年代人工血管开始应用于主-髂动脉重建,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得到广泛应用。疗效确切,远期通畅率高,5年通畅率为85%~90%,10年通畅率为75%~80%,尽管该手术已经成为Leriche综合征解剖途径血管重建的标准术式,但具体操作方法仍然有较多争议。

  近端吻合方式有两种:对端吻合、端侧吻合,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对端吻合适用于完全闭塞性病变或者合并动脉瘤的病例,具有以下优点:

  (1)对端吻合比较符合血流动力学理论,很少产生湍流,没有分流存在,较端侧吻合可能有更高的远期通畅率。

  (2)可以避免端侧吻合时侧壁钳钳夹引起的血栓形成,或者粥样斑块脱落导致的盆腔脏器、远端肢体缺血症状。

  (3)吻合口动脉瘤发生率低。

  (4)人工血管原位移植并用后腹膜覆盖,可以减少远期发生主动脉肠瘘的机会。

  (5)术后一旦有血拴形成,可经取栓导管取栓或介人治疗。

  下列情况更适用端侧吻合:

  (1)肠系膜下动脉粗大且通畅。

  (2)存在起源于腹主动脉下端或者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的肾动脉。

  (3)闭塞性病变主要位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可以避免由于端端吻合所致的髂内动脉供血减少,同时由于盆腔已经建立广泛的侧支循环,端端吻合可能破坏这些侧支血管,以上均可导致盆腔脏器血供减少,加重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

  (4)宿主血管与移植良管口径不匹配。

  (5)端侧吻合可以避免端端吻合血管闭塞引起的严重下肢缺血、坏死。

图9.血管搭桥示意图

  早期关于远端吻合口采用主-股或主-髂动脉旁路术有较多争论,Rutherford主张无论闭塞远端的髂总动脉、骼外动脉是否通畅,均应采取主-股动脉旁路术,将远端吻合口置于股浅、股深动脉分叉处近端,其具有下列优点:

  (1)更容易显露股动脉,吻合时操作简便、快捷,两侧可同时完成。

  (2)可以更好地保证血流至股深动脉,在动脉硬化闭塞者少见受累,更适合于股浅动脉有闭塞者。

  (3)研究表明,主-股动脉旁路术较主髂动脉旁路术有较高的远期通畅率。在临床工作中基本采用主-股动脉旁路术,尤其适用于II型、III型患者,对于股浅动脉有病变或因塞,为了提高近、远期疗效,需术前DSA造影或CTA检查,明确股深动脉情况,术中需仔细探查,通过触摸、探针探查或直接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病变,若发现股深动脉有狭窄,均应给予局部内膜剥脱或补片扩大成形,也可延伸股动脉切口至股深动脉,将人工血管部分缝合至股深动脉。

  总之,该手术方式符合解剖学特征,疗效较佳,要想取得最佳疗效,必须根据病变范围、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同时由于主-单股(髂)动脉转流术通畅率较主-双股(髂)动脉转流术远期通畅率低,笔者认为均可直接行主-双股(髂)动脉转流术。

  (3)解剖外途径转流

  转流血管经过非正常解剖、生理位置进行血管重建称为解剖外转流。主-髂动脉闭塞的解剖外转流包括,腋-双股动脉转流术、股-股动脉转流术。

  对于leriche综合征患者,若高龄、体弱不能经受腹部大手术,不适合做血管腔内介人治疗,患严重心脏病(近期心肌梗死难处理的心力衰竭、严重心绞痛),严重肺功能不全,过度肥胖等,为了降低手术风险,可以采用创伤较小的解剖外转流如腋-双股动脉转流术、股-股动脉转流术。解剖外途径转流术的优点在于避免开腹,降低了手术风险,安全、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适合于麻醉和手术风险高,动脉病变不适合血管腔内治疗的高危患者。

  对于单侧髂动脉闭塞病变,可采用股-股动脉转流术,该方法远期通畅率高,文献报道1年、3年、5年通畅率达到93%、97%、83%,较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创伤小、效果佳的选择。

  腋-单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5年通畅率不高,明显较腋-双股动脉转流术近、远期通畅率低,Flanigan研究表明,患者即使仅一侧股动脉需行血管重建,也应在腋-股动脉旁路的同时,加行股-股动脉旁路转流术,以降低远端阻力,获得更高的远期通畅率。腋-股转流术的缺点是远期通畅率低于主-股(髂)动脉解剖位转流术,3~5年通畅率为10%~85%,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仅适用于缓解下肢缺血的救肢治疗。

3.腔内治疗

  由于Leriche综合征常规外科手术创伤大,所以腔内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按照TASC分型,A型首选介人治疗,D型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对于B型倾向于介人治疗,而C型侧重于手术治疗。

  血管腔内介人治疗leriche综合征的优点是创伤小,对男性性功能无影响,住院时间短。适用于狭窄、闭塞部位较局限的病例,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效果疗效满意,成功率达到90%~96%,对于长段、广泛闭塞的病例,血管腔内治疗难度大,成功的可能性随之降低。PTA术后局部血管再狭窄的概率较高,现在倾向于PTA之后植人血管内支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主-髂动脉病变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严重,球囊扩张后弹性回缩明显,从已有的报道看,血管内支架植入的近、远期疗效基本满意。

  血管腔内治疗的不足之处是可能诱发血管破裂、动脉夹层、肢端动脉栓塞、再狭窄等,且费用偏高,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对于III型或TASCD型Leriche综合征,治疗最为棘手,过去多采用同期或分期序贯旁路术,手术创伤大、危险高。近年采用血管腔内疗法和手术方法联合,应用于难治性多节段病变的Leriche综合征。对于腹主动脉、髂动脉病变采用介入治疗,降低了手术风险,同时择期行远端股-股动脉旁路术,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明显缓解远端肢体缺血,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作者:李明省 李震

推荐阅读

热点课件

李震:TEVAR术后截瘫治疗一例

李震:颅外颈动脉瘤治疗策略及文献复习

李震:双侧分期CEA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意义

李震: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北京那家治白癜风治得好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zz/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