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血管外科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为了更好的帮助年轻医生成长,做好血管外科学术继续教育,将血管外科前辈及中青年医者之声传递更远、更广,血管资讯特地推出《空中百家讲坛》系列专访栏目。
本期,血管资讯特医院血管外科李全明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下面让我们一睹为快!01
李教授,您在涉及大血管的多学科复杂手术中的经验感想能否分享给大家?
李全明
大血管的复杂手术,主要是涉及急诊的大血管破裂进行修复,情况都非常危急,尤其是腹主动脉瘤破裂累及下腔静脉,以我院近期的病例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例患者是腹主动脉瘤破裂累及下腔静脉,术前患者已经出现严重心衰,血压依靠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转氨酶达到多,术前无尿,肌酐值达多接近透析指标,患者总体情况都非常危急。于是术前申请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ICU、麻醉科急诊会诊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血液动力学得以纠正后,术中心衰立即好转,心率恢复至正常,术后血压回升去甲肾上腺素停用,肝肾功能等指标都很快得到恢复。对于这一类病例,及时治疗后恢复相对较快,这种情况在临床处理主动脉疾病时已成为日常,但每次将破裂的动脉瘤及时修复使患者生命得以延续,依旧很有成就感!02
您认为如何能够和其他科室如普外,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在涉及大血管复杂手术中更好的合作,提高救治效率呢?
李全明
医院内经常会出现需要进行多学科协作(MDT)的病例,比如我院今夏收治的一例血管内平滑肌瘤病。
患者间断性腹痛半年伴头晕、呼吸困难一周,后突发晕厥前来就医。查询既往史曾于6医院行子宫肌瘤剥除术,当时术中发现下腔静脉有累及,但未处理。
后入院检查发现:患者的血管平滑肌瘤已扩展至整个下腔静脉并累及右心房,其病变长,范围广,心脏内瘤体已达4x8cm,占据右心房达90%,同时累及三尖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罕见。并且超声显示,瘤体不断撞击三尖瓣,考虑到三尖瓣口已有嵌顿堵塞,随时有猝死风险,因此完整切除肿瘤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在组织全院大会诊后,急诊外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外科、妇产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等多学科开始MDT协作:
首先妇科探查,明确有无子宫内复发,进行附件及其肿瘤切除,以防平滑肌瘤后期复发,争取良好的远期疗效;之后血管外科打开右侧腹膜,保护十二指肠及右肾,显露下腔静脉,可见右侧髂窝约10x15cm的瘤体;而术中通过胸外科开胸手术,还发现三尖瓣腱索上两个赘生物,进行切除后再作三尖瓣成形术,修复三尖瓣功能......手术全程难度极大,因为瘤体从卵巢静脉侵入下腔静脉,向上侵入右房右室,向下长入左右髂静脉,如果瘤体卵巢静脉侵入处剥离不彻底、不完整,从心脏内取出瘤体时,可致下腔静脉撕裂,造成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并且对于疾病的诊断,术前刚开始认为可能是血栓,但随后通过MRI、CT、PET-CT诊断,考虑血管内平滑肌瘤病可能性大,这个诊断在术中也得到证实。
通过分段手术,在常温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外科开胸后,血管外科于卵巢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切开,离断下腔静脉平滑肌瘤,心外科将上段肿物由右心房拉出。血管外科再将腹腔段下腔静脉分段阻断,找到双髂静脉内肿块附着点,连同血管内膜一起完整切除肿物。
这是一个很好的MDT典型,通过多个学科的团队协作精神,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除此以外,包括泌尿外科、脊柱外科等,病例不胜枚举。以肾癌累及下腔静脉为例,需要联合泌尿外科一起协作将癌栓从下腔静脉中取出,在下腔静脉中癌栓可长达5cm,这时就需要泌尿外科与血管外科进行MDT协作;而脊柱外科在手术时一旦出现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损伤,尤其是腹主动脉一旦破裂大失血,血压会迅速下降,这些情况都需要血管外科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合作修复。所以MDT在院内是非常常见的,通过多学科间的不断努力和协作,造福于更多患者。03
谢谢李教授,大血管开放手术后的并发症预防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李全明
对于大血管开放手术,在血管外科以腹部血管为例,进行开放手术一定要注意出血的问题,手术要非常仔细,因为腹腔的出血量非常大,一旦腹主动脉破裂,出血量可达-ml,随时可能休克死亡。所以,一般而言,开放手术主要涉及两方面:术中止血和术后出血。术中止血要慎之又慎。一旦大出血,特别是急诊病例,因为时间紧迫,手术时由于大出血导致患者的很多解剖结构模糊,术中可能会造成输尿管、十二指肠肠道等损伤,尽管几率不大,但一旦出现临床治疗非常棘手。一旦损伤后,以输尿管为例,处理时间长,需要泌尿外科医生做缝合,缝合后DG管使用至少两周到两月不等,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术后出血严重会危及生命。因为血管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减少出血,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有一例食管癌的患者,术前两次消化道大出血。心外科医生开胸后发现合并主动脉食道瘘。该病在术中极高危,当时术者发现主动脉食道瘘后便不敢松手,因为一旦松手,可能会导致-ml失血。而由于情况紧急,也无法转入CT室或者导管室进行手术,大手术室由于没有DSA,我科参与协作后无法进行杂交手术,此时只能通过胸主动脉腔内技术治疗,但面临两大难点:第一,定位。结合以往积累的经验,急中生智通过术中纱布敷料内射线无法穿透的显影条进行盲放来解决定位难题。第二,并发症预防。同时术中还有一个难题,即破口位于患者T8-T10的位置,一旦操作失误容易导致截瘫,术中选择了长约8mm的支架,但如何选择支架释放位置(过高易致截瘫,过低无法封堵破口)就成了难题。由于没有精准定位成像,在依靠经验积累的情况下通过显影条在透视下进行定位盲放后,成功释放支架封堵破口,挺过术中出血关卡。在术后观察期间,未合并感染,恢复良好,后期可进行随访看长期预后。李全明教授医院血管外科副教授,血管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感染与重症医学学组委员,湖南省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病学血管创伤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血管外科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系统地掌握了血管外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及时掌握血管外科国内外发展前沿,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和开展临床新诊疗技术,长期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工作,实践经验丰富,是血管外科专业学术、技术骨干,擅长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及开腹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及搭桥手术治疗,动脉损伤的手术及腔内救治等。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获湖南省医学科学奖二等奖一项,获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奖二等奖3项▼▼按下列步骤获取全年学术日历▼▼
血管资讯VascularNews
专注血管外科领域宣传与继续教育新媒体
合作联系
Vascular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