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例行检查,他是个特殊的病人。在他的体内,最粗的动脉血管几乎全被人工血管替代。他说,要不是提早介入治疗,或许早已不在人世了。
涂桦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他患上了马凡氏综合症。
马凡氏综合症又名“蜘蛛人征”,蜘蛛指(趾)综合征、“天才病”。两个显著的特点是:高,长。
女排前国手霍萱因患马凡氏综合症而退役
这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身材,却给涂桦带来了无尽的痛苦。12年前的那一天,23岁的涂桦第一次感觉到不适。
他自己以为不过是肠胃不舒服,但是涂桦又高又长的身材让接诊的医生产生了警惕,于是强烈建议他做腹部CT检查,结果出来了:腹主动脉瘤。
涂桦至今还记得那一天,那是他第一次面对死亡。
因为马凡氏综合症,他身体最粗的动脉血管变得又薄又脆,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将病变的血管全部用人工血管替换。
那场手术,医生切下了他的腹主动脉,并用人工血管缝合上,恢复了正常的动脉血流。虽然第一次手术很成功,恢复也顺利,但他患的是马凡氏综合症,未处理的自身血管早晚会出现相似的问题。
涂桦30岁时,第二次邂逅了死神。这次是升主动脉至胸主动脉出现病变,引起了主动脉夹层,同时主动脉瓣受累及。于是,他第二次躺在了手术台上。
那次手术,不仅用人工血管全部换掉了病变的血管,同时也换掉了主动脉瓣。
涂桦知道,他还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挑战很快就来了。
今年4月,医院复查时,再次被发现胸主动脉中下段内侧壁又开始隆起,管腔呈瘤样扩张,局部管壁不规则增厚。9月再次复查发现局部病变继续扩大,医院心脏外科主任钱希明决定再次把他收治入院。
除了这次的病变部位,涂桦身体内的主动脉血管基本已经全部换掉了,由于他已经历过两次重大手术,手术部位组织的正常解剖间隙已经消失,周围组织相互粘连较重,使第三次处理病变血管变得困难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大出血死亡。
传统开胸、开腹手术陷入困境。最后,钱希明主任将注意力放到了大血管腹膜支架上。
依据常规,对于马凡氏综合症患者主动脉病变,大血管腹膜支架介入治疗属于禁忌,因患者血管壁弹性较差,大血管支架植入容易引起血管继发扩张甚至破裂。
图片源自网络
所幸因为前两次手术,此次病变血管的两端恰好都是人工血管或支架,为支架植入创造了可能。
“很难,但我们还是要试试。”钱希明主任认真论证后,果断决定用介入方式,在病变血管植入两个支架,一个支架锚定在上端人工血管处,另一个支架续接第一个支架,远端锚定在下端人工血管处,既隔绝病变血管,也避免了第三次开胸手术的风险和痛苦。
第三次躺在手术台上,涂桦依旧紧张,但看到治愈的希望。麻醉后,涂桦沉沉睡去,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cm的小切口、20分钟,解决了常规需要20cm大切口、几个小时手术才能解决的问题。
手术后第6天,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涂桦放下所有忐忑,出院时留下的满是微笑。
经过3次手术,涂桦的主动脉血管基本上已经全部由人工血管替代,对他来说,这是与死神的斗争的再次胜利,医学的进步,让他再次看到生命的希望。
图片源自网络
马凡氏综合症
患者平均寿命30岁以下
马凡氏综合症多发于年轻人,我国发病率约为例/百万人口,推算大致有16万左右患者。
马凡氏综合症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男女都可发病。遗传缺陷导致人体血管壁结构发育不良。
病人血管弹性较差,长期承受血液压力易引起主动脉扩张,进而也可引起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同时可导致二尖瓣脱垂、心律失常等。
马凡氏综合症易引起主动脉病变
一般来说,正常人血管直径在3到3.5厘米,但是马凡氏综合征病人血管直径会越来越粗,超过5厘米后非常容易出现破裂,导致大出血死亡。如果不经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
马凡氏综合症
如何诊断?
1体型特征
△又高又长
△晶状体凸出,高度近视。有的甚至会出现视网膜脱落,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失明;
△上颚很高,面型狭长;
△胸廓畸形;
△关节活动度大于正常。
2临床影像学诊断(CT、核磁共振、心脏超声)、抽血基因检测。
图片源自网络
马凡氏综合症
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避免提重物、碰撞以及剧烈运动;
出现胸腹部不适时立即就近检查治疗;
如果合并高血压,应长期、按时进行降血压治疗,一定要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并改变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马凡氏综合症
如何治疗?
未发生心血管病变前,可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或推迟心血管病变的发生。但即使用药,主动脉仍会不断扩张。
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及时手术可使平均寿命延长15-20年,8年生存率可达85.7%。但手术并不意味着生命安全降落,术后还应定期随访复查。
钱希明
博士,主任医师
专长:
在停跳及不停跳冠脉搭桥、主动脉外科、心脏瓣膜成形、微创及机器人心脏手术、心肺移植、房颤的外科治疗、先心病及胸部疾病外科治疗等领域至今已积累了一万多例手术经验。
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名医门诊:周二下午
来源:医院
作者:心脏外科陈怀东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