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最近发表在《胸腔和心血管杂志》(JournalofThoracicandCardiovascularSurgery,JTCVS)上的医学论文。文章分析了自到年30年间在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心脏病中心进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的名患者的资料。其中,名患者接受了机械瓣置换,平均年龄为54岁,而名患者进行了生物瓣置换,平均年龄为55岁。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后发现,住院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相仿,为0.38%生物瓣VS0.57%机械瓣,住院时间生物瓣膜组平均为6天,短于机械瓣膜组7天。术后15年的再手术率为51例生物瓣置换术后(32%),17例机械瓣患者(8%)。再次手术后的生存率为85%生物瓣VS82%机械瓣。因此作者认为,无论从短期效果还是长期效果来看,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两者是相仿的,尽管接受生物瓣膜术后的患者再次手术的比例更高一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生存率。相反,生物瓣置换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明显要高于机械瓣置换的患者的。最后,作者认为,对于年轻的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的病人,例如50-60岁的人群,生物瓣膜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骆医生的点评:
对于年轻病人的瓣膜置换问题,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只要没有更理想的人工瓣膜问世,那么关于生物瓣和机械瓣的比较永远不会停歇。从欧美国家的瓣膜置换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越来越倾向于更换生物瓣,因为生物瓣膜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无需您过多的打理,在它出现衰败以前,您可以活得和一个健康的正常人一样。在更为崇尚自由和运动的发达国家,这样的选择是必然的。而在中国则情况略有不同,中国人更加在乎寿命的长短,更加畏惧外科手术,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更加平淡一些,当然,似乎也要更加自律一些。因此,如果在术后可以严格抗凝,定期检查的情况下,置换机械瓣膜同样可以获得不亚于生物瓣的生存结果,并且可以有更低的再次手术率。所以,针对年龄段在50-60岁的病人来说,生物瓣和机械瓣膜可以说是两种难分伯仲的选择。选择生物瓣的患者应该坦然面对自己在若干年后会需要再次置换瓣膜,而选择机械瓣的患者应该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非常清楚,自己在将来一定要非常严格地控制好自己的抗凝状态,定期检查,及时调整药物。
从长远看,对于年轻的病人来说,要解决机械瓣还是生物瓣的难题。需要依赖技术的继续进步。
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是一个方向,但目前来看,我们已知的抗凝药物,没有一种可以替代华法林,对于置换了机械瓣的病人来说。或许在改进了机械瓣的结构设计,使用材料,或者发明了更新的抗凝药物以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继续改进生物瓣的抗衰败技术,从更高的层面去改进工艺和设计,增加生物瓣膜的使用年限也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虽然看起来并不容易。
基因技术发展,培育和自体组织相容性更高的自体瓣膜的可能性。
当然,写到最后,骆医生还是要再次强调。目前条件下,除了置换人工瓣膜,我们还可以通过外科技术,做到第三种选择,即保留自体主动脉瓣的瓣膜成形手术和自体主-肺动脉瓣的置换手术(ROSS)。这两种手术方式目前来讲相对人工瓣膜置换都显示出出色的临床潜力,但对于外科医生的要求较高,这局限了这几种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简介:
作者骆文宗医生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于年至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附属心脏病中心进行临床治疗的培训,参与门诊,会诊,值班,病例讨论等所有临床治疗决策,自己主刀以及参与了近台各种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对于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重建(AorticValveSparing),升主动脉瘤以及主动脉窦部瘤(Remodeling/Yacoub以及Reimplantation/TironDavid),自体主肺动脉置换术(ROSSProcedure)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立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怎么找到作者?
Email:martinluo
g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