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11日,首都北京,协和血管医学大会()暨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论坛(17thVEC)成功召开。会议致力于以最新的技术及最广泛的学科协作推动中国血管病临床诊治及科研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介绍国内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热点问题进行切磋交流、激荡思维,为促进血管外科发展和学术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会上,血管资讯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下面让我们一睹为快!
1.符教授,您好。在本次会议上,您带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讲题,“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理念进步:来自于支架的进步还是医生的进步”,您和我们分享下您的观点吗?
如今腔内技术的发展很快,理念的更新也很快。无论是理念的更新迭代,还是支架的研发创新(包括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他们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就年轻医生而言,他们可能对近20年血管外科发展历程的了解还不够清晰。因此郑月宏教授给了这个“命题作文”,让我来说说到底整个治疗市场是由医生主导,还是由器具主导,到底是医生的理念在先,还是产品研发在先,我想这也是郑月宏教授希望通过这届VEC告诉大家的。
就我本人而言,要讲好这个话题,能力还是有限的。为了准备这个话题,我特意复习了一些文献,查阅了一些资料,进行总结,尤其是主动脉夹层疾病的治疗理念的更新、演变,及其相关治疗手段和方法的变迁。
从整个主动脉夹层治疗演变史来看,患者治疗的需求是首要决定点。正是因为原本主动脉夹层是一个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急性主动脉综合疾病,如果治疗手段仅仅停留在药物治疗、传统巨创手术阶段,无法适应患者需求。由于部分患者年老体弱,无法耐受传统开放手术,催生出医生的新想法,如何将巨创手术转化成中创或微创的手术,来适应患者需求。
基于市场需求,医生提出了微创的假设,这是微创理念的基础。但具体实施还要依靠材料学的发展,如果没有材料学的跟进,没有工程师的研究跟进来积极配合医生的理念的话,终究还是付之东流的结果。
因此现代血管外科的发展需要这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响应市场需求,提出新想法的医生;二是心灵手巧,跟医生共同研发新器械的工程师团队。
2.谢谢符教授的讲解,您在这次会议上还分享了“持续引领超越期望——腹主动脉瘤治疗新高度”,你可以谈一谈未来在腹主动脉瘤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吗?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腹主动脉瘤支架只能适合70%-80%的患者需求,还有20%-30%的患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瘤颈过短、瘤颈扭曲角度、内脏血管累积、髂内动脉的扭曲角度等,还不能使用现有的支架,此类患者尚不能被治愈。
未来的腹主动脉瘤治疗方式,微创之路是肯定的。因此在整个腹主动脉瘤的治疗领域当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一,在现有基础上,我们应更有方向地去研发一些易于操作、便于实践的内脏动脉支架。
其二,对两侧髂内动脉的保留方面,对内脏分支血管的重建是腹主动脉瘤的研究方向之一。方向二是针对累及到内脏区、累及到两侧髂动脉的主动脉夹层,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任何一款非常合适的支架。
希望未来在上述方面能有所突破,为更多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
符伟国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兼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夹层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大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血管学会会员、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内镜杂志、中国放射学杂志、中国外科基础与临床杂志等编委。
▼▼按下列步骤获取全年学术日历▼▼
血管资讯VascularNews
专注血管外科领域继续教育平台
会议直播丨前沿编译
新闻资讯丨人物专访
手术转播丨器械百科
合作联系刘老师
Vascular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