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EVAR)通常经由股总动脉入路,股浅动脉入路效果尚存在争议。此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直径合适的股浅动脉切开作为EVAR手术入路可降低局部伤口并发症风险。
——摘自文章章节
背景和目的
虽然目前EVAR经皮穿刺入路方式逐渐兴起,但仍有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股总动脉切开完成。然而有时患者股总动脉分叉较高或存在粘连,相应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通常被低估。股浅动脉因其直径相对较小,其作为EVAR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质疑。针对这一问题,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医生发表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试图探索股浅动脉作为EVAR入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JVS。研究方法
研究者回顾了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医学中心至年行EVAR手术的患者,并根据入路不同分为股浅动脉SFA入路组和股总动脉CFA入路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通过CTA或彩超评估了外周动脉条件,股总动脉及股浅动脉直径及动脉硬化斑块分布程度。每例患者分别在双侧股总动脉及双侧股浅动脉近端距离股总动脉分叉2-5cm处测量动脉直径。研究者将6mm作为股浅动脉入路的安全阈值;当股浅动脉直径在5.5-6mm之间时,允许小于等于16F鞘通过。该研究中股浅动脉暴露方式为腹股沟皮纹下纵行小切口入路,暴露股总动脉分叉部远端2-5cm的股浅动脉;而股总动脉入路方式主要通过腹股沟韧带斜行切口完成。术中置入支架输送杆时采用无鞘操作。统计分析通过SPSS完成,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用于比较两组人群术前基线水平及短期结局指标,并用GEE模型校正入路方式与结局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例患者,共例EVAR手术(包含20例再干预手术),其中87例经SFA入路,例经由CFA入路,剩下14例包含一侧SFA及一侧CFA入路,被研究者排除。SFA及CFA入路两组人群基线对比详见表1,可见两组人群除了输送鞘直径和手术时间外,其余基线信息、下肢动脉直径及主体支架直径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1在排除术后死亡人群后,研究者评估了例手术后肢体特异伤口并发症情况,其中例为双侧入路,49例为单侧入路,包含例SFA入路肢体及例CFA入路肢体。表2总结了术中暴露动脉相关并发症,表3总结了术后局部伤口并发症。由表可见,相比于暴露CFA,暴露SFA过程中术中出血风险显著降低,且术后发生血肿、血清肿、神经损伤及总体局部伤口并发症风险显著降低。表2
表3此外,研究者利用GEE模型校正患者基线指标对结局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术中出血和抗凝、股动脉直径及输送鞘直径有关,血清肿和肾衰有关,神经损伤和糖尿病及性别有关(表4)。表4
最后研究者评估了入路血管对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发现SFA入路组术后恢复及再干预情况均优于CFA入路组(表5)。表5
研究结论
直径合适的股浅动脉和股总动脉一样可以作为EVAR手术切开入路方式,因切口较小且位于腹股沟皮纹下,能降低局部伤口并发症的风险,并减少伤口并发症干预难度。对于股总动脉分叉较高且股浅动脉直径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选用股浅动脉作为EVAR手术入路。一点思考
此项研究提示对于股总动脉分叉较高且股浅动脉直径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选用股浅动脉作为EVAR手术入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能获得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是因为股浅动脉入路组选用支架输送杆口径较小(平均仅为14.4±2.6F),对应该研究中股浅动脉安全直径阈值为6mm,可以发现当股浅动脉直径相比输送鞘直径大25%时,选用股浅动脉作为入路是安全的。因此,若对应市场上较为常见的18F输送鞘,相应股浅动脉安全直径需要≥7.5mm;而对于大瘤颈腹主动脉瘤所需的20F输送鞘,则需要入路血管直径≥8.3mm。如此看来,选用股浅动脉作为EVAR手术入路仍具有较高的门槛。本文由吴洲鹏医师审校及组稿王家嵘医师编译
彩蛋时刻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