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年第6期重点

重点推荐年第6期重点号为“心血管外科”,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董念国教授撰稿和组稿。董念国教授撰写专家论坛——《心脏瓣膜病治疗进展》,该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首都医科医院宋光远教授撰写专家论坛——《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策略》,对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中医院罗明尧教授团队撰写了《基于形态学的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研究》,该研究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为基础分析影响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指标。此外,专栏还汇集了《3D打印辅助的个体化组合支架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方法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等系列文章,以供广大临床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1

心脏瓣膜病治疗进展(董念国,曹红,周廷文,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方式转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优化瓣膜外科手术技术、降低手术创伤、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创心脏瓣膜外科手术、主动脉瓣膜外科修复技术、经导管心脏瓣膜手术三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

2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策略(宋光远,刘然,卢志南,等)

功能性(或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是由于左心扩张导致二尖瓣前后叶闭合不全,它常与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合并存在,并与心脏重塑形成恶性循环,加快心衰进程导致不良预后。目前,指南推荐的优化药物和器械治疗对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已有证据显示在多学科心脏团队共同决策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主要对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探讨。

3

基于形态学的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研究(张译丹,舒畅,方坤,等)

本研究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为基础分析除最大直径以外的其他影响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指标。通过性别,年龄(±3岁),最大瘤体直径(±2.5mm)进行破裂腹主动脉瘤(破裂组,39例)与稳定腹主动脉瘤(稳定组,39例)的1:1匹配,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与腹主动脉瘤解剖形态信息,通过单因素统计检验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二者间的差异,分析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与直径相似的稳定腹主动脉瘤相比,破裂腹主动脉瘤的瘤颈长度更短,髂总动脉近端直径更小。短瘤颈与小髂总动脉近端直径是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4

3D打印辅助的个体化组合支架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张靓,严中亚,申运华,等)

本研究主要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的个体化组合支架在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中的效果,并与传统孙氏手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选取37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3D打印技术辅助的个体化支架手术组(观察组)17例和孙氏手术组(对照组)20例。术前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常规等检查。统计并分析患者手术及体外循环相关数据,术后统计住院时间、ICU监护时间等指标。患者术后1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CTA。研究发现,3D打印技术辅助的个体化组合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效果较好,可减少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术中停循环时间。在降低手术难度的同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术后早期复查效果满意。

5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方法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何峰峰,张强,杨超,等)

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其后果通常是致命的。借助图像分割技术精准识别出患者病灶区域,医生可以实现对疾病的精确诊断、术前规划或术后监控等。最近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分割任务中展现出明显优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应用于主动脉疾病领域。本研究旨在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方法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zl/1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