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超人家园之小郑课堂第二十四课胎儿鼻

泪器在结构和功能上可分为泪液分泌部和泪液排出部。泪液的排出部称为泪道。

泪道包括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其主要功能是引流泪液入鼻腔。

泪小管:上下各一,起自于泪点,先分别升、降,继而以近似直角而转向内侧,两者汇合后开口于泪囊。

泪囊:位于泪囊窝内,上端为盲端,下部移行为鼻泪管。

鼻泪管:上部包埋在骨性鼻泪管中,下部位于鼻腔外侧壁粘膜深面,开口于下鼻道。

正常情况下,泪腺产生的泪液除了通过蒸发消失外,一部分泪液依赖于眼轮匝肌的“泪液泵”作用,通过泪道排出。眼睑打开时,眼轮匝肌松弛,泪小管和泪囊因自身弹性扩张,腔内形成负压,积聚在泪湖的泪液通过开放的泪小点被吸入泪小管和泪囊。泪小管毛细作用也有助于泪液进入泪小管。在眼睑闭合时,泪小点暂时封闭,眼轮匝肌收缩,挤压泪小管和泪囊,迫使泪囊中的泪液通过鼻泪管排入鼻腔。

鼻泪管内有许多膜性皱褶,又称瓣膜,最大者位于泪道下口处,呈半月形,称为Hasner瓣,它的存在使鼻泪管下端开口处的形状改变很大,当瓣膜开放时,开口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有3~4mm,而当瓣膜关闭时,则下口完全被阻塞,瓣膜的开闭还和眼睑的肌肉作用直接关联,闭眼时瓣膜也关闭,睁眼时瓣膜即先开放。此瓣膜还具有阻挡用力擤涕时空气和鼻腔分泌物进入鼻泪管的作用。

泪道的胚胎发育和鼻泪管囊肿的形成:在胚胎期,泪道刚开始是一个实心的细胞柱。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柱出现空泡化,慢慢演变成一个空腔的管道,泪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鼻泪管最后形成。胎儿鼻泪管囊肿多发于孕7个月后,囊肿位于眼眶内下,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鼻泪管下口可在孕8个月时开通,至出生时仍有30%-73%未开通,但是出生后3~4周多可自行开放,引起新生儿鼻泪管阻塞的薄膜78%在3个月以内自发破裂,91%在6个月以内破裂。

鼻泪管囊肿又称泪囊突出、泪囊囊肿或先天性鼻泪管堵塞,是泪道先天性发育障碍、鼻泪管下端开口处被残存膜样组织封闭或管腔被上皮细胞碎屑堵塞引起鼻泪管囊性扩张所致。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鼻泪管囊肿主要依据超声发现一个与眼球关系密切的单纯性囊肿而做出判断。囊肿多见于单侧,少数见于双侧,小于玻璃体,一般30周前直径<15mm,边界清,内部透声好。无回声区内偶可见高回声团,可能为分泌物沉积。CDFI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未合并其它畸形的单纯性鼻泪管囊肿胎儿预后良好。但胎儿鼻泪管囊肿合并其他结构畸形则提示预后不良,其认为胎儿鼻泪管囊肿可能提示是某些综合征的一个征象,胎儿鼻泪管囊肿具有较好的超声声像图诊断特征,但也较易漏诊。

本病多可以自愈,且愈后良好,适当手法按摩可促进鼻泪管开通,早期不建议手术治疗。如果持续呼吸困难,可以在鼻镜下进行开创减压手术治疗。

超声检查时需注意与额鼻部脑膜膨出、血管瘤、皮样囊肿等病变鉴别。额鼻部脑膜膨出发生在眼眶内侧罕见,多在眼球下或外侧,通常伴有下方颅骨的缺损、脑积水及严重的颜面部畸形;而血管瘤、皮样囊肿很少表现为单纯囊肿,其中眼窝的皮样囊肿通常出现在眼球外上侧,而鼻泪管囊肿出现在眼球内侧。发现胎儿单纯性鼻泪管囊肿时,应注意随访,一般不需进行干预治疗。超声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胎儿鼻泪管囊肿,并能动态监测其转归,是诊断胎儿鼻泪管囊肿的首选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zd/9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