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开始,人们喜欢把一个地名作号赠给那些杰出的人,让他成为那个地域的永恒骄傲,比如刘备曾被人称为“刘豫州”,褚遂良被称为“褚河南”。李白诗云:“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韩荆州(即韩朝宗)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竟被诗仙李白赠封为一个大州的形象代表。
熟知历史的朋友不难知道,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行政级别升还是降、版图增还是减,“湘乡”的这个称呼几乎可以与“洛阳”、“长安”的年岁比肩。在历史长河里,湘乡人文鼎盛,历朝历代,名宦将帅如过江之鲫:三国蜀汉名相蒋琬、元朝大学士冯子振、清代飞将军刘锦棠等等:没人叫蜀相蒋琬为“蒋湘乡”,也没人叫后来的飞将军刘锦棠为“刘湘乡”,曾国藩就被人称之为“曾湘乡”。这不仅是对他文治武功的赞许,更体现湖南湘乡人对他的特殊情感。
早在年文正公周年诞辰,双峰县为其举办了一个淡和而低调的纪念活动,特设计了一个邮戳,上面便写着“曾湘乡”三个字,这里面似乎浮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曾国藩是湘乡人,这本不是问题,记着儿时上中学学历史时,教科书上就明白地写着这一点。现在却成了问题,原因是曾公故居荷叶塘镇被划入了双峰县。如今双峰的纪念活动大张旗鼓,对曾帅的简介本应客气一点加个括号(原属湘乡),只是现在这个括号也没打了,世人猛一看,曾国藩,双峰人也。那么湘乡市老乡们的失落可想而知。
原本无人在意这个问题,只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国藩被定位为湘军统帅,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卓越代表……一串串光环飘然而至,曾帅的现实价值,和由此带来的文化热潮让人措手不及。于是籍贯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其实在年8月前,现在的双峰县(中里)及娄星区和涟源东部几个乡镇(上里)及现在的湘乡市(下里或者首里)统称为湘乡县,湘乡县的设立是在公元前3年至年已有一千九百五十五年了,至今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在传统的历史语言文化层面上里中里下里均为“湘乡人”,直至年8月后行政区划分离,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湘乡县的三、六、七区划出建立双峰县,双峰县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曾国藩的出生和成长地则划属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由此而产生籍贯不同的“湘乡人”即涟源籍湘乡人,娄星籍湘乡人,双峰籍湘乡人,及湘乡市籍湘乡人,倘若以这样的思维来理解历史的名人及近代年前的名人就大可不必啦。因为“三里”都是“湘乡人”!
曾国藩对于双峰县亦或对于湘乡市而言,那已经变得不太重要啦。重要的是“湘乡”的这个称呼,那绝不是一个地域变化可以割裂的。文正公21岁就读湘乡涟滨书院,并由此踏上科举的顺途;他起兵时,最倚重的军队是老湘营(这个湘字指的就是湘乡),而老湘营的士兵大都是湘乡人,他说的是典型的湘乡话,他和朋友书信往来都称“吾家湘乡”,可见,在他60年辗转四方的人生行旅中,湘乡与他的心灵始终相伴。也正是湘乡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精神慰藉,给予了他强大的信念支持,试想没有湖湘文化对他的熏陶,没有“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理念对他的塑造,没有湖湘先贤对他的提携和帮助,没有一大批杰出的湘乡人士对他的辅佐,曾国藩也就是一个朝廷大员而已,很难登上历史高峰。当然,也可能像韩荆州一样,也会被文朋诗友称之为“曾湘乡”,但这个称号就显得勉强了。
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在湖湘这片土地上孕育和诞生了三国蜀汉名相蒋琬;元朝大学士、著名文学家冯子振;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即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是古湘乡人,今双峰人);爱国外交家曾纪泽;近代辛亥革命先驱、著名政治活动家禹之谟;爱国将领宋希濂;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蔡和森;全国妇联主席蔡畅;“鉴湖女侠”秋瑾;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等。故双峰县享有“国藩故里,湘军摇篮,女杰之乡”之誉,是没有丝毫歧义的。
鄱阳湖畔书生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长按扫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