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发布新增“氟喹酮类”抗菌药物的
年3月2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修订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的公告(年第44号)》,对该类药品的、、部分做了修改。其中,项下增加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风险。多年来,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尤为重视,并要求必需做好药物临床使用后的评价与药物警戒报告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品种较多、使用广泛,由此产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不容忽视。现将氟喹酮类的主要药品不良反应小结而下:
一、最新:严重和其他重要的不良反应,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两个月内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增加,尤其是老年患者。风险增加的原因尚未确定。对于已知患有主动脉瘤或主动脉瘤高风险的患者,仅在没有其他抗菌治疗可用的情况下使用氟喹诺类。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两个月内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增加,尤其是老年患者。
二、跟腱损伤:跟腱炎和跟腱撕裂的不良反应较罕见发生,多在服用培氟沙星发生,特别是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更为危险。
三、软骨毒性:在多种动物实验中,氟喹诺类药物显示对未成熟关节软骨有毒性作用。特别是对新生或幼小动物骺增生板也有影响。
四、光毒性:光毒性不良反应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最特别的反应之一。临床表现为暴露在太阳下的皮肤出现红斑与大疱疹,严重者可引起皮肤脱落、糜烂。强力主张接受该类药物治疗时应避免暴露在阳光或人工紫外光下。
五、循环系统影响:主要的症状有血压升高、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心动过慢、循环衰竭、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严重者可致心跳停止。大部分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致QTC延长。
六、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轻微的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失眠、视觉异常、坐立不安和噩梦等。较严重可表现为神经疾病反应,如幻觉、抑郁和惊觉。患者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如癫痫患者)应权衡利弊使用。
七、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结肠炎、消化道出血等。
八、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发红、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脱屑等。
End
编辑:黄伟斌
终审:许韩波
“药”健康,"药"安全
更多推荐[合理用药]一药一故事之白芷[合理用药]认识失眠,走出失眠的长夜![合理用药]癌痛常用治疗药物汇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