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8日,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之线上“VitaFlow?瓣膜之夜”成功举办。会上,医院葛均波院士首次公布VitaFlow?应用于严重主动脉瓣钙化患者的3年临床结果。医院周达新教授、中医院吴永健教授、浙江大医院王建安书记、医院陈茂教授、医院罗建方教授、医院陶凌教授等参与点评。中医院宋光远教授、医院苏晞院长、医院冯沅教授、浙江大医院刘先宝教授、医院白明院长、医院潘文志教授等参会并依次带来了精彩的病例分享。
开场致词:瓣膜之夜,辉煌之夜
VitaFlow?瓣膜之夜
周达新教授:由葛均波院士牵头并参与完成临床研究的VitaFlow?瓣膜,于年正式上市并投入临床应用。从8月28日第一例患者,到如今大半年过去,瓣膜表现非常优秀,通过初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考验。今晚由葛均波院士亲自发布VitaFlow?瓣膜3年临床结果,更有来自中医院、医院、医院、浙江大医院、医院和医院精彩的病例分享。让我们一起享受这场丰盛的学术盛宴。王建安书记:欢迎各位同道来参加“VitaFlow?瓣膜之夜”。VitaFlow?瓣膜在临床应用中较为方便,柔顺性好,特殊裙边设计对瓣周漏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此次会议上,葛均波院士将为我们介绍VitaFlow?瓣膜3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并有来自各大中心的临床应用心得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关键,相信通过今晚的“VitaFlow?瓣膜之夜”各位专家都能有很大收获。葛均波:主动脉瓣严重狭窄患者VitaFlow?瓣膜和输送系统3年临床结果VitaFlow?瓣膜之夜
VitaFlow?介绍VitaFlow?的全套TAVR系统,包括VitaFlow?主动脉瓣膜、输送系统、敖广?球囊以及敖顺?导管鞘套件。瓣膜的设计,使用经抗钙化处理的牛心包瓣叶,具有更好的耐久性;PET双层裙边,更好贴合瓣环结构;自膨胀镍钛支架,提高植入安全性。输送系统具有不同释放速度的电动手柄,操作方便,提高植入安全性。敖顺?导管鞘套件能抗弯折、适用于迂曲的血管以及精准定位显影标记更好地指示器械位置。敖广?瓣膜球囊扩张导管,超低顺应性提高扩张精度,高爆破压有效扩开严重钙化部位,快速充盈/回抽减少快速起搏时间,球囊直径从8~28mm可供选择。
试验设计
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单臂研究,对于不适合外科瓣膜置换术的主动脉严重钙化患者,评估在TAVR术中使用VitaFlow?瓣膜和输送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共纳入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后30天、6个月、12个月以及2~5年进行随访。主要临床终点为12个月全因死亡。次要终点:设备成功率、手术成功率、重大卒中、瓣膜表现、心功能改善、MACCE、生活质量改善等。
基线数据:患者平均年龄77.73岁,男性60例(60/)。平均STS评分8.84%。合并症方面,冠状动脉疾病62例、高血压59例、PCI史14例、二叶瓣42例、COPD24例、糖尿病31例。LVEF57.22%±12.00%,有效瓣口面积0.64±0.19mm2,平均AV压差60.41±19.40mmHg。
入路及器械使用数据:94%患者为经股动脉入路。瓣膜植入尺寸,24mm占58%,27mm占31%,21mm占7%,30mm占4%。
3年临床结果:全因死亡率为10.9%,卒中的总体发生率11.8%,其中严重卒中发生率为1.8%(图1)。与其他产品的临床研究相比,全因死亡率明显更低(图2)。图1.历年随访数据对比
图2.高危TAVR试验全因死亡对比
总结与2年临床结果相比,全因死亡率提高了(10.9%),但仍然比国内外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低。严重卒中和严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2年结果相比,新增1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患者。所以,3年临床结果支持VitaFlow?瓣膜在治疗主动脉严重钙化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宋光远:VitaFlow?瓣膜在二叶瓣患者中的应用VitaFlow?瓣膜之夜病例1(女,69岁)现病史:年1月,诊断为主动脉瓣中度狭窄并伴少量反流,未治疗;10月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医院药物治疗好转;年4月,生气后胸闷、气短伴头晕入院。
诊断: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二叶瓣轻中度关闭不全;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NYHAⅣ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双侧肌间静脉血栓。
术前心超:峰值流速4.6m/s,平均压差54mmHg,瓣环直径22mm,LVEF33%,LVEDD62mm。
CT:带嵴二叶瓣,轻-中度钙化,瓣环21.5mm×27.4mm,周长77.6mm,面积.8mm2,窦部24.3mm×34.7mm。根据平面测量结果选择24mm的VitaFlow?瓣膜。
手术策略:经左股动脉,植入VitaFlow?24mm瓣膜。
手术过程(一):22mm球囊预扩。
手术过程(二):选择24mm的VitaFlow?瓣膜植入。
术后心超:LVEF30%,LVEDD61mm,峰值流速1.5m/s,平均压差5mmHg。TAVR术后,生物瓣功能正常,瓣周未见反流。
病例2(男,65岁)主诉:胸痛、气短3年,夜间憋醒加重、水肿2月。
诊断: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左侧心脏扩大;NYHAⅢ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劳力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术前心超:峰值流速1.9m/s,平均压差60mmHg,瓣环直径20mm,LVEF58%,LVEDD55mm。
CT:无嵴二叶瓣,窦部、流出道、STH较大。根据多平面影像,选择27mm的VitaFlow?瓣膜。
手术策略:经右股动脉,植入VitaFlow?27mm瓣膜。
手术过程(一):球囊预扩,扩张时腰部明显。
手术过程(二):植入27mm的VitaFlow?瓣膜。
手术过程(三):24mm球囊后扩,造影未见瓣周反流。
术后:峰值流速1.3m/s,平均压差10mmHg,LVEF62%,LVEDD53mm。TAVR术后,生物瓣功能正常,左室收缩功能正常。
小结VitaFlow?瓣膜输送系统过弓性能良好。并且,VitaFlow?瓣膜系统使用电动手柄,双人操作,释放过程较为稳定。在二叶瓣病例中瓣膜着陆区多数为椭圆形结构,释放过程中对瓣膜的挤压效应明显,但VitaFlow?瓣膜仍能依据术者意愿保持稳定释放。裙边设计贴合解剖结构,可减少瓣周漏的发生。但瓣膜相对偏软,远期效果需要长期随访。苏晞:VitaFlow?治疗
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经验分享
VitaFlow?瓣膜之夜经股动脉TAVR应用于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目前没有指南推荐,但有多个中心在合适的患者中尝试使用这项技术。主要问题为无钙化、瓣环大、锚定力不够,瓣膜植入容易移位。本中心目前使用VitaFlow?瓣膜治疗单纯AR总例数为9例。平均年龄72.1岁,男性2例,女性7例;手术即刻成功率%;永久起搏器植入2例(22.2%),起搏器植入比例相对主狭患者偏高,考虑与选择相对较大的瓣膜相关;术中瓣中瓣植入仅1例(11.1%),绝大多数只需要1个瓣膜完成;所有患者术后几乎无瓣周漏。
病例1(男,69岁)主诉:间断气喘3年余。
术前超声:11年前SAVR(Mosaic25mm)。
心超: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合并中-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左心扩大;左室壁阶段性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心包腔少量积液。
CT:流出道周长76.7mm,瓣环周长74.8mm。左室流出道7mm处无显著增宽,为VitaFlow?瓣膜首选锚定区。
手术策略:外科手术中危(STS5.2%),但患者不考虑外科手术,遂行TAVR。
手术过程(一):猪尾导管跨瓣
手术过程(二):植入27mm的VitaFlow?瓣膜,精确定位,缓慢释放,靠近流出道边缘时快速打开支架,底边锚定再流出道区域。术后造影,无反流。
术后1月随访心超:LV从5.7cm缩小到5.3cm,LVEF从40%提高到47%。6个月未再发心衰,继续冠心病及抗心衰治疗。
病例2(女,71岁)主诉:间断气喘1年余。
CT:流出道周长81.8mm,瓣环周长89.2mm。流出道、瓣环、窦管交界处和升主动脉窦未见明显钙化。左室流出道5mm处无显著增宽,为VitaFlow?瓣膜首选锚定区。
手术策略:植入VitaFlow?30mm瓣膜。
手术过程(一):造影显示,大量反流。
手术过程(二):操作时,注意先慢后快。缓慢释放,使瓣架打开贴靠在流出道管壁上,锚定成功
手术过程(三):再一次性完全释放瓣膜,使瓣架完全固定在流出道和升主动脉之间。
手术过程(四):瓣膜完全释放后,造影结果显示,无任何反流,且对冠脉无影响。
小结裙边设计增加摩擦力,支架底部径向支撑力较强,又不会过硬,电动释放稳定性较高,这一系列特点使得VitaFlow?瓣膜可能比较适合反流患者。但不是所有的反流患者都能用,还需要合适的主动脉根部结构。左室流出道是瓣膜接触的第一个锚定平面,认为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最理想的流出道直径是与瓣环直径相差不大,或者平均径不超过30mm,同时具备至少4mm的长度提供锚定。具体操作中,起始位置一般较低,释放时注意先慢后快。目前病例数量有限,希望有更多的病例来不断修正和完善相关经验。冯沅:VitaFlow?经典病例分享VitaFlow?瓣膜之夜
病例(男,84岁)主诉:发现主动脉狭窄6月,活动后呼吸困难1月。
STS:4.%。
术前心超:峰值流速4.2m/s,平均压差43mmHg,LVEF67%,LVEDD48mm,IVS12mm。轻度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尖瓣反流。
冠脉CT:近LAD50%狭窄。
CTA:主动脉瓣环周长79.8mm,最大直径为29.2mm,流出道周长90.0mm,瓦氏窦周长.5mm,STJ高度19.1mm。左冠开口高度14.6mm,右冠开口高度16.2mm。根部成角62.3°
手术策略:植入VitaFlow?27mm瓣膜。
手术过程(一):主动脉根部造影未见明显反流,使用22mm敖广?球囊预扩。
手术过程(二):选择27mm的VitaFlow?瓣膜植入。
手术过程(三):术后造影,冠脉开口未遮挡,瓣环锚定良好。
术后心超:峰值流速1.5m/s,平均压差4mmHg,LVEF66%,未见瓣周漏。
小结虽然我们的患者中二叶瓣患者非常多,但是现在的瓣膜最初都是为标准的三叶瓣膜设计的。VitaFlow?瓣膜开花过程中还是非常稳定的。但是毕竟属于第一代的不可回收瓣膜,我的认识是做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就可以,而不是追求完美的结果。
刘先宝:超级横位心TAVR1例VitaFlow?瓣膜之夜
病例(女,84岁)主诉:反复胸闷2月。
STS:5.%。
术前心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峰值流速4.13m/s,平均压差33mmHg,LVEF69.2%,LVEDD4.28cm。轻度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尖瓣反流。
CTA: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Type0)44.6mm×33.0mm,瓣环周长63.0mm,根部成角84°。
手术策略:植入VitaFlow?21mm瓣膜。
手术过程(一):导管跨瓣困难,多次尝试失败,最后在圈套器辅助下进入。
手术过程(二):由于角度较大,球囊进入多次失败。
手术过程(三):与心外科团队联合治疗,心外科专家在心尖荷包缝合,并改用泥鳅导丝,从股动脉至心尖,建立体外轨道。
手术过程(四):球囊顺利进入,22mm球囊预扩张,有明显腰征。
手术过程(五):预扩后,选择21mm的VitaFlow?瓣膜植入。
手术过程(六):瓣膜释放时发生移位。
手术过程(七):遂使用瓣中瓣技术。
手术过程(八):术后造影显示少量瓣周漏,压差小于10mmHg,未影响冠脉开口,主动脉根部造影未见夹层。
术后1月随访:症状缓解。
小结二叶瓣患者TAVR治疗具有挑战性,特点为角度大、升主动脉宽、心腔小,对术中操作要求高,所以团队合作很重要。白明: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TAVR一例VitaFlow?瓣膜之夜
病例(男,65岁)主诉:胸闷、气短8年余,加重3月。
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
实验室检查:NT-proBNPpg/ml。
心电图:心房颤动伴快心室率。
术前心超:LVEF30%,FS15%,LAd48mm,LVEDD58mm。
CT:三叶瓣,瓣环周长26.3mm,LVOT周长31.6mm,左、右冠高度分别为16.9mm和24.5mm,瓦氏窦35.3~41.1mm,升主动脉内径35.6mm。
治疗策略:经右股动脉,植入VitaFlow?TAV30瓣膜。
手术过程(一):初始定位释放,瓣膜释放位置过浅,而回收困难。
手术过程(二):遂使用第二个瓣膜。在流出道位置锚定,释放成功。
手术过程(三):术后造影,少量瓣周漏。
出院前超声:LVEF44%,FS22%,LAd39mm,LVEDD56mm;瓣架外侧可见少量瓣周漏。
小结作为首例VitaFlow?瓣膜植入治疗反流的患者,初始定位较浅,导致瓣膜滑脱。今后还应更加注意起搏器的配合,以及操作上要更为细心。
潘文志:超高位释放VitaFlow?瓣膜一例VitaFlow?瓣膜之夜
病例(女,73岁)主诉:活动后胸闷1年。
诊断:重度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AS);NYHAⅡ级;COPD。
STS:7.2%。
术前心超:主动脉瓣显著增厚、钙化,二叶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70mmHg,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2mm,LVEF69%,轻微二尖瓣反流。
冠脉CTA:三支多发混合斑块,狭窄小于50%。
治疗策略:植入24mm的VitaFlow?瓣膜。
手术过程:使用球囊预扩,植入24mm的VitaFlow?瓣膜。为避免同位不同轴,释放时向上拉扯,导致瓣膜释放位置较高,再使用球囊后扩。造影显示,少量瓣周漏。
术后随访:术后5天出院,症状改善。1年后随访,瓣膜位置良好,功能良好。
小结瓣膜高位释放的优点在于:传导阻滞发生率低,人工瓣环更圆,瓣膜力学受力更稳定,释放中不易移位。但也存在风险,如:瓣膜弹出、瓣周漏,但本例显示VitaFlow?瓣膜能够很好的预防瓣周漏。临床上,二叶瓣并发主动脉瘤较为常见,从本例患者的结果可以看出TAVR治疗的可行性。瓣膜靠下方的瓣架固定,即使主动脉很宽,也可以固定。主动脉瘤后期会发生变化,需要密切随访。
专家讨论VitaFlow?瓣膜之夜
吴永健教授:在场大多数专家都使用过VitaFlow?瓣膜,该产品在去年8月底正式投入临床使用,经过半年的使用后对VitaFlow?瓣膜的使用又有了新的想法。瓣膜的支撑力多大最适合?太硬容易造成撕裂,而太软则不能起到支撑作用。裙边的设计只要遇到钙化部位,就不容易滑脱。应用病例从最初三叶瓣、钙化不严重的患者,到如今钙化严重、二叶瓣畸形等各类具有挑战性的病例,都取得较好的结果,瓣周漏发生率也低,当然今后还需要不断积累更多的经验。罗建方教授:感谢今天各位专家的精彩病例分享,从病例中可见各位专家精湛的技术。期待VitaFlow?瓣膜升级后的二代产品,并用于更多、更加复杂的病例,得到更好的临床结果,为患者带来福音。陶凌教授:我们中心VitaFlow?瓣膜的应用经验只有6例,但无论是严重钙化,还是二叶瓣患者都会使用,而且每一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今天听到各位专家分享的特殊病例,使我在今后的使用中更加充满信心,且6月即将正式在院内广泛使用。很荣幸参与此次会议,听到葛院士的3年临床结果分享,该瓣膜在治疗反流方面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今后也会继续尝试。总之,VitaFlow?瓣膜对我们来说一款新的工具,也相信会给我们临床带来更多益处。陈茂教授:今天收获了很多非常精彩的病例,也对我的一些看法产生了影响。临床中,各类瓣膜都有各自特点,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总体,随着经验的积累可以更好地去处理更加困难的病例。再次感谢这次和各位共同学习的机会。周达新教授:愉快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今天的病例确实非常精彩,受益颇多。特别是苏晞院士使用VitaFlow?瓣膜治疗反流患者。过去一直担心VitaFlow?瓣膜对于反流患者是否支撑力不足,不过从苏晞院长的9例患者结果来看,效果确实优秀。还有王建安书记团队的横位心病例,也特别精彩。上市半年多的经验来看,VitaFlow?瓣膜临床表现确实优秀。给主动脉瓣狭窄和反流病例,提供了非常好的治疗工具。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云上东方,11个线上直播频道,众多精彩讲课、手术演示、病例讨论,还有气势恢宏的开幕式,众多精彩内容,会后一周即可登录东方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