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建立中国共产党岑巩县委员会

年11月10日下午3时,戴洪彬、黄锐率领西进支队六大队二中队共人,进入位于龙江河畔的岑巩县城,正式接管国民党岑巩县政权。当日,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岑巩县委员会,成立岑巩县人民政府。戴洪彬任岑巩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黄锐为县委委员、县长,王英杰任公安局长。县委下设秘书室(后改称办公室)。县委隶属中共铜仁地委领导。接管部队当天召开县委工作会议,指示立即开展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安抚民心等工作。全体队员立即按部署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经县委研究决定将全县原有的10个乡改为6个行政区,组建各区党委、政府,派出干部领导人民开展接管建政工作。城关区委书记任文源;第一区(大有区)区委书记樊建德;第二区(驾鳌区)区委书记杨景祥;第三区(天马区)区委书记刘文魁;第四区(凯本区)区委书记蒋炳良;第五区(龙田区)区委书记郭文华。

12月25日,中共岑巩县委从中共铜仁地委划出,改隶属中共镇远地委领导。12月29日,镇远地委抽调黄平县刘影、尹序亭等44名干部到岑巩工作。年1月5日,原县委书记戴洪彬离任,带领干部、勤杂人员共80人到铜仁地区德江县工作。岑巩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班子相应调整:刘影任县委副书记、主持县委工作,尹序亭任县委组织部部长、王英杰任县委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长,县委委员有刘影、黄锐、尹序亭、王英杰共4人。黄锐继任县长,民政科、财粮科、税务科负责人也作相应调整。区级机构由原来的6个区改为5个区,即大有区合并入思旸区,驾鳌区、天马区、凯本区、龙田区不变。思旸区(辖大有、城关),区委书记王玉堂、区长卜庆学;驾鳌区(辖驾鳌、钟灵),区委书记时克华、区长王义然;天马区(辖天马、注溪),区委书记刘文魁、区长黄昌俊;凯本区(辖凯本、平庄),区委书记蒋炳良、区长陶景瑞;龙田区(辖龙田、客楼),区委书记郭文华、区长郑殿信。同时,各区还配备一支10至20人的武工队。

年底至年,中共岑巩县委按照中共贵州省委总方针:“依靠基本群众,争取与团结各阶层中愿意与我们合作的人士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肃清敌人残余势力及匪特活动,建立革命秩序,恢复工商业,完成征收任务,开展贸易税收工作,为发动群众搞好生产作准备”开展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

岑巩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马上查封粮库,成立包括地方绅士、旧政府人员参加的支前委员会,克服种种困难,有条不紊地开展征借粮草工作。12月20日,岑巩县起运粮食12.44万公斤至玉屏,超额完成征借军粮任务。

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统战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进行个别交谈或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办法,向社会贤达、进步人士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同党和人民合作共事。对于拥护人民政府的人士予以重用。对旧职人员按中央建设新区的指示,既往不咎,积极进行思想改造,使其以崭新的工作面貌为人民服务。

收缴民间隐藏武器,消除安全隐患。至12月下旬,收缴民间散落步枪支,轻机枪6挺,冲锋枪11支,手枪16支,子弹余发。避免了在县境年土匪的大暴乱中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中国共产党岑巩县委员会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一律平等,消除大汉族主义”的政策,教育各族群众相互尊重,搞好团结,扩大统一战线。各族群众深感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温暖,从而拥护和信任人民政府。

推荐人员进入革命干部学校,大力培养、吸收各族青年参加革命工作。镇远地委于年12月开办镇远地委革命干部学校,代岑巩县培训骨干名。青年干部培训上岗后,不仅缓解了政权建设中的干部奇缺状况,而且为以后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干部基础。

为人民解难排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因国民党统治时期残酷盘剥,崩溃前的严重破坏,造成岑巩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物价上涨,“斗米斤盐”,群众普遍吃不上盐巴。党委和政府成立后,从外地运进盐巴,平价投放市场;县委将征借的粮食,拿出部分投放市场平抑粮价;购进各种物资缓解物资匮乏,并组织工商户尽快恢复生产。

县委在接管建政的同时,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培养了大批干部。年3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岑巩县工作委员会”,5月发展了第一批团员,为党的组织建设积蓄了后备力量。在发展党员的问题上,县委按照“积极慎重”的建党原则,只是个别地吸收经过各项运动锻炼和考验的骨干分子入党,年3月,在县直机关首次吸收一批先进分子入党。4月,县委开始着手农村建党工作。年7月,县委组织开展首次整党。至年底全县共发展党员名,其中机关25名,农村名。党建工作主要是加强党员及非党干部、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组织和指导集中学习《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理论,以改造世界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县委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对干部、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年7月,县委召开全县干部整风学习大会,参会人员人(其中:县区干部人,村干部人,农民积极分子85人)。大会总结年9月第一次整风以来的工作,部署下半年工作任务。同年8月中旬,县委召开全县干部整风大会,检查生产救灾备荒工作,总结重点区乡土改试点经验,布置第二期土改和其它工作任务。这种会议形式,干部群众一起开会,领导布置工作,群众充分讨论,还培训了农民积极分子,使领导、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老干部思想觉悟提高,新干部受到教育,积极分子受到启迪,为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12月,县委根据省委指示,在完成土改工作后,结合复查、生产、建设,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各项斗争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在农村主要是对两年来反封建、土地改革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贫雇农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机关重点吸收产业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凡是吸收新党员,都严格按党章办事,履行入党手续。根据省党代会精神,县委积极整顿党的组织,发展壮大党的队伍,搞好党的组织建设。年5月,第一批吸收了在各项斗争中表现突出的农民积极分子。8月和11月,县委将脱产党员和不脱产的党员,分批进行组织整顿和思想整顿。通过整党,提高了党员的组织观念和思想素质,纯洁了党组织。

年秋,县委在抓组织整顿、党员整风的同时,举办了3期农民积极分子训练班,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共培训农民积极分子人,为农村建党创造了条件。年,成为解放后岑巩县党组织大发展的第一年。年底,全县有共产党员人,其中:新吸收的党员人(农村人,机关67人),党支部发展到61个。与此同时,县委领导机构不断健全和完善。年11月,县委得到充实和调整。11月,经镇远地委批准,建立了县委常委制度。经征粮、建立农协会、剿匪、土改等中心工作,发展和培养了大批积极分子,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到年4月,干部总数发展到名。通过、两年建党工作,到年,全县党员由年11月的13名发展到名,基层党组织由年11月的1个党支部发展到41个党支部和6个总支部。

解放后岑巩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戴洪彬

解放后岑巩县龙江河大桥景象

县史志办供稿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潘家贵

执行总编:张超

编辑:向美玲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ys/8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