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的症状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以下表现:
1.吞咽困难
正常吞咽功能发生障碍时称为吞咽困难,即食物从口腔至胃运输过程中受到阻碍的一种症状,可由咽部、食管或贲门的功能或器质性梗阻引起。患者进食后即刻或8~10秒钟内在胸骨后或剑突后出现黏着、停滞或哽塞感。吞咽困难多见于神经系统病变如延髓性麻痹,以及咽、食管周围疾病如咽部脓肿、食管癌、腐蚀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等累及食管,以及纵隔肿瘤、主动脉瘤等,甚至是明显扩大的心脏压迫食管。
2.烧心
是一种胸骨和剑突后的烧灼感,主要由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刺激食管黏膜所致,多发生在饭后。卧位或前躬位以及饱餐、饮酒和服用某些药物可诱发或促使烧心症状加重;饮水、服抑酸药物可使症状减轻。烧心提示胃食管反流,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含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消化性溃疡等。
3.嗳气
俗称“打饱嗝”、“饱嗝”,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其声长而缓。嗳气古代称为噫气,中医认为是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饱食之后,偶有嗳气,不属病态,多可自愈。频繁嗳气多因精神神经因素、吞气或饮食习惯不良等引起。嗳气提示胃腔内气体较多或食管括约肌较松弛,可见于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疾病或胆道疾病。
4.厌食或食欲不振
所谓“食欲”,是一种想要进食的生理需求。一旦这种需求低落、甚至消失,即称为食欲不振。简单地说,就是没有想吃东西的欲望。厌食是由神经肌肉病变、胃肠道梗阻性病变或消化酶缺乏等所导致,多见于胃肠道肿瘤、肝炎、胰腺炎、胰腺癌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肾脏病,甲状腺机能不足等内分泌疾病,痢疾、霍乱等感染症以及心脏病、脑肿瘤等,也都可能导致食欲不振。另外,抑郁症患者对周围的事物显得没有兴趣,无法将注意力放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上,而只集中于负面或困扰自己的想法,也会出现食欲不振的问题。
5.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为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从而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等并发症。呕吐多为反射性或因消化道受阻而产生,常见于胃癌、胃炎、幽门痉挛与梗阻,此外,肝、胆道、胰腺、腹膜的急性炎症也可引起,而管腔炎症合并梗阻者如胆总管炎、肠梗阻几乎无一例外地均伴有呕吐。
6.反酸
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到达口咽部,口腔感觉到出现酸性物质,它与十二指肠内容物经胃、食管反流至口咽部,口腔感觉到出现苦味物质,统称为反酸。反酸可由下列原因引起:长期酗酒,喜食辛辣食物,生活不规律,不定时用餐,精神紧张,喝过多的汽水,大量吸烟,服用某些对胃有损害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外科手术,严重烧伤或细菌感染,遗传等。
7.黑便和(或)呕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及胰腺胆道的急性出血。一般来讲,幽门以下出血时常引起黑便,而幽门以上出血则往往兼有呕血。如果幽门以下部位出血量多,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内不引起呕吐反射,全部血液就会流入肠内,表现为黑便。黑便者可无呕血,而呕血者则均有黑便。呕血的性状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其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呕出鲜红色血液或血块者表示出血量大,在胃内停留的时间短。而出血量少而慢,在胃内停留时间长,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呕出的血液呈赤豆色或咖啡渣色。黑便的色泽主要取决于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的长短,其次是出血位置的高低。上消化道出血时,肠道积血中的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成为硫化铁,粪便因此呈柏油样黑色。如出血量大,肠蠕动过快,则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和胃癌。下消化道出血者常排出暗红色或果酱样粪便,出血部位越近肛门,粪便越呈鲜红色,甚至出现血便,多见于下消化道肿瘤、血管病变、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痔等。
8.腹胀
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正常人胃肠道内可有少量气体,当咽入胃内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时,胃肠道内产气过多,而肠道内的气体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则可导致腹胀。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胃肠道胀气的疾病有吞气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肠梗阻、肠麻痹、顽固性便秘、肝胆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晚期妊娠也可引起腹胀,但属生理性的。
9.腹痛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其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腹痛可见于消化性溃疡、阑尾炎、胃肠道感染、胆囊炎、肝癌、胰腺炎、胰腺癌、腹膜炎、缺血性肠炎等。空腔脏器痉挛常产生剧烈疼痛,即所谓腹绞痛,见于胆绞痛、肠梗阻等。腹痛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泌尿生殖道炎症或梗阻以及肺部疾病。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患者中,也常见腹痛。
10.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克,含水分为60%~75%,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11.里急后重
形容拉肚子时的一种症状,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通俗的理解就是下腹部不适,很想排出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是直肠受刺激的征象,多因局部炎症或肿瘤引起。一般病人患细菌性痢疾时都有“里急后重”的感觉。“里急”是指肚子里面的内急,一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便了,因为基本上都k拉完了;即使拉出来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样的大便。但是病人一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老觉得想拉,就一直在厕所不敢出来。
12.便秘
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无规律,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感的病理现象。有些正常人数天才排便一次,但无不适感,这种情况不属便秘。便秘可区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便秘由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意外等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较复杂,一般可无明显症状。
建议调理:每周可做一次肠道净化(全美肠塑组)可减少疾病的产生。
北京逆龄空间站
善意美学
温暖满人间
科技养生+温度养生+酵素养生=健康抗衰管理
私密养护+童颜魔雕=内外健康
健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