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沿阵地。日前,总台央广记者孙利、医院重症医学二科,记录下了军队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生命的瞬间。
ICU里经常有患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也有患者不幸离去
上午9点,做好层层防护后,记者走进医院重症医学二科病房。
这是一个大开间结构,医护工作站在中间,两侧摆放着15张病床。值班的副主任赵汉卫说,这样设计,医护人员可以随时观察到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
医院重症医学二科病房
护士在准备药品,医生在观察患者病情
记者:情况怎么样?
赵汉卫:(现在)14个病人,本来是15个,夜里走了一个。
记者:多会儿走的?
赵汉卫:凌晨三四点钟。
记者:他是什么情况?
赵汉卫:是一个比较危重的病人。
记者:是呼吸衰竭吗?
赵汉卫:呼吸衰竭。
记者:现在这14个患者怎么样?
赵汉卫:有一个在上ECMO是17床,比较多的病人还是比较重的,插管的病人有5个。
在医院重症医学科,经常会有重症患者病情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也会有患者不幸离去。17床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目前已经失去意识,依靠先进的ECMO体外人工膜肺在维持生命。
ECMO体外人工膜肺
记者:这是ECMO?赵汉卫:对,这是ECMO机器。这是从股静脉出来的血,通过机器,相当于我们肺给它交换过以后氧气进入了。你看这个颜色比较深一点,那个颜色比较鲜艳一点,自己用眼睛也可以看得出来,那是因为里面氧气多了,氧和了,这个就相当于我们的肺。记者:她什么时候上的ECMO?赵汉卫:是昨天下午。上完以后心跳60多,饱和度是,血压比较稳定,我们通过血气分析看它的PH值,酸碱平衡,二氧化碳分压、供氧分压数值都是比较好的。记者:稳定下来了?赵汉卫:对,这样她就有恢复的希望了。ECMO体外人工膜肺置管操作
17床患者依靠先进的ECMO体外人工膜肺维持生命
只要有一线机会,就尽全力给他一个活下来的机会
除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救治患者更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与敬业。
0床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值班医生唐君立刻把移动式彩超机推到床头进行检查,及时调整了用药。
记者:病人病情怎么样?唐君:这个病人是比较危重的,是一个多器官的衰竭。刚才又出现了一个血压下降的情况,正常人的血压都在10/80左右,刚才出现了60/70的状态,就是收缩压,这时候就不能满足脏器的灌注,所以必须去给一个干预。记者:他现在相当于已经失去意识了?唐君:可以这样理解,麻醉状态下,我们现在用了一些镇静的药物、镇痛的药物。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些积极的支持治疗。现在我们进行了一些增加液体的输注,进行了升压的处理,血压已经在逐渐回升。精心救治
“赵主任,这个床过来看一下......”
0床刚刚稳定,8床又有了紧急情况,几位值班医生都冲了过去。
记者:、那是心跳吗?赵汉卫:那是房颤。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8床患者同时患有陈旧性心肌梗塞,合并腹主动脉瘤和新冠肺炎。出现房颤并发症后,心内科专业出身的副主任马凌立刻建议,采用电击法进行心脏除颤。这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操作,根据医疗规程,马凌接通了家属的电话,征询意见。
马凌:你好,我是火神山ICU,我姓马。家属:明白。马凌:这个病人突然发作了一个心房颤动,我们感到他合并心肌梗塞,我们把药用上去以后现在心率太快,现在跳、,如果按照这个来维持的话,短时间内几分钟可能人就不行了,我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我们想用电击来给他复个(心)律,这是他唯一存活的方法,你们同意不?家属:该怎么做怎么做,你们说怎么治好就怎么治。马凌:那我们先急救了。同事把心脏除颤仪推到床边,马凌把电极板压在患者胸部,利用脉冲电流进行电击,反复几次。
医护人员对8床患者实施紧急救治
马凌副主任对8床患者实施治疗
不一会儿,8床患者从鬼门关又回来了。
马凌:老先生合并了多种疾病,这次又得了一个危重性的新冠肺炎,所以情况很差。现在心跳慢慢降下来了,这样血压就稳住了,这给我们争取了下一步治疗的时间。尽管还是很重,总是还有点机会,我们这儿就是这样,只要有一线的机会,我们就尽全力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医疗条件和最好的技术,争取给他一个活下来的机会。
军医谢奇峰:终于知道孙悟空那么厉害为啥还怕唐僧
病房的另一侧,上着ECMO的17床患者仍然无自主意识,医护人员一起动手,为患者翻身拍背,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虽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值班军医谢奇峰和大家一样动作娴熟。
医护人员对17床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
谢奇峰:刚来的时候很难受,当时接收个病人,把病人从那个地方(推到)门口,0米的距离一个小坡,推上来以后就感觉腿基本上发软了,喘气也喘不上来,整个处于缺氧。而且因为戴着这个呼吸很困难,感觉整个人智商被压制了。记者:脑袋勒得慌吗?谢奇峰:勒久了会,我们现在有一个体会,为什么孙悟空那么厉害都怕唐僧,因为上了紧箍咒。我们的护目镜、口罩和面屏,三层束缚带,压在你的额头上一圈,真的跟上个紧箍咒一样。记者:孙悟空就不听话的时候(被)念念紧箍咒,你们是天天的?谢奇峰:现在好了,现在基本上能扛下来。说实话现在适应能力还是不错的。包括对于病人整个救治的流程规范化的东西,以前来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慌乱。现在大家对于紧急情况的处置,都是严格按照我们制定的秩序来落实。值班军医谢奇峰在检查设备参数
这儿有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医生,祝您早日康复回家
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患者与病魔的战斗持续进行中。17床患者还在昏迷中,0床患者险情不断,8床患者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5床患者情况稍稍好转,就挣扎起来开始玩儿手机。
记者:我看你状态很好啊?5床患者:就是气短一点。记者:没事,咱这儿有最好的设备,有最好的医生,您肯定会越来越好的。5床患者:我跟你们说,我进来就没担心过,我有信心,你们也给我加油,给我力量。记者:好,5床一定会好的。5床患者:谢谢。一旁的4床患者看到记者与5床攀谈,也开始嘟囔起来。
记者:4床指标也还可以?赵汉卫:还可以。4床患者:我可以回家。记者:你想回家是吧?这是最好的医生在给您治呢。4床患者:我知道。记者:您肯定能恢复回家的,祝你早日恢复!4床患者:谢谢谢谢!时钟指向11点半,医护人员交班的时间到了。
就在记者准备离开病房时,又一位患者从昏迷中苏醒,缺氧带来的痛苦让她呻吟起来,接班的医护人员又开始了新一轮战斗。
记者王锐涛(左一)在医院重症医学二科采访
医院重症医学二科副主任医师赵汉卫接受记者孙利(右)采访
总台央广记者:孙利、王锐涛
编辑:孙利、王锐涛
新媒体编辑:周文超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更多新闻:
《夜空中最亮的星》被他们唱出了这个春天最动人的版本!没有之一口述实录:突然安静的城市,小小的角落全是温暖
武汉武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