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专家开展下肢血管闭塞介入治疗帮老年人恢复健康
“我从术后第二天下地活动到现在气色一直都不错,吃饭很香,恢复的也很好。常和老朋友去附近爬爬山,腿脚很灵便……”昨日,沙古江(化名)在电话中对出院回访的援疆专家杨淼说。
半个月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沙古江因双腿走不动路而医院外科。“入院后他很烦躁,情绪很容易激动,交流起来很困难”女儿说。
最令家人担心的是76岁的沙古江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脑梗塞等一系列疾病。入院后检查,B超提示其股动脉闭塞。血管造影提示其有腹主动脉增粗、双下肢股动脉闭塞。
“动脉增粗50%为瘤,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机显示,这名患者的腹主动脉增粗已经超过一倍”来自中医院的外周血管专家杨淼说,“增粗的部分形状就像轮胎鼓了个包,像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没准一咳嗽或者大便一用力就给破了。必须尽快手术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但是,如果传统开刀手术,需要切开腹部、推开肠管才能显露腹主动脉,置换血管。老年人腹部、肠道恢复会很慢,至少需要恢复一周时间,而且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不可能安静地躺在床上很好的配合治疗。
医院呼吸科、内分泌肾病科、神经内科、ICU、麻醉科等科室会诊讨论,认为开刀手术风险很大,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麻醉科主任张劬说,患者十年前患有脑出血、有脑梗后遗症,手脚不太灵活有一些功能障碍。同时,患者还有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肺部感染会导致麻醉风险可能出现脑梗和肺栓塞。此外,患者有肾上腺占位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测,手术中如果挤压可能导致血压会非常高。
综合各方面意见,经过慎重考虑,杨淼决定带领团队采用国内先进的不切开技术为其做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杨淼解释说,改良的手术一般会在腹股沟切一个4至5厘米的切口,露出股动脉,医生在直视下放入支架,缝合。对于病人的仍有损伤。而新技术是利用纯介入技术,不用开刀。只要在两侧大腿根穿刺让导管进入股动脉,上行至腹部,通过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机的显示屏观察血管的走形、放入支架,对病人的损伤非常小。
“像这个老人的病情通常需要做三次手术才能完成治疗”杨淼说,“但老人多种疾病缠身、病情比较复杂,又患有老年痴呆症,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对全麻的耐受能力差,我们决定利用纯介入治疗技术一次手术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扩张疏通左腿闭塞血管,其次,扩张疏通右腿闭塞血管。最后,攻克腹主动脉瘤,放置支架。这就大大提高了手术的风险性。”“手术前先做了血管造影,由于股动脉的穿刺点较粗,我们交代家人注意不要让他乱动,但病人很焦躁,一直都停不下来”主治医生戴季蓬说,为了安全,最后医生只好使用“安定”让他平静的度过了一晚。
第二天在全麻下,援疆专家杨淼带领团队为其手术。
在血管造影机下,杨淼娴熟地在患者的左腿根部股动脉处穿刺进一个仅3毫米的小管,随后,小心翼翼地穿入导丝,经过腹主动脉,导丝精确地在血管中游走犹如翻过了一座山进入右腿股动脉血管闭塞处,扩张球囊放置支架,血流瞬间通过,患者血管狭窄处恢复正常。然后又从右腿股动脉穿刺,经过腹主动脉进入左腿股动脉治疗左下肢动脉闭塞。“这种方式微创高效,能够完全缓解下肢缺血引起的症状,使下肢缺血溃疡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外周血管专家杨淼说。
两小时后,患者左右腿血管成功疏通。但杨淼及团队丝毫不敢懈怠,更大的风险还在后面。稍有不慎,腹主动脉瘤体一旦破裂后果不可想像。
再次从股动脉穿刺,进入更粗的导管。杨淼屏心静气瞪大眼睛盯着显示屏,双手灵巧地操作导管上行小心翼翼穿过腹主动脉病变部位,巧妙地隔开腹主动脉瘤体,避免出现破裂的风险。随即,扩张球囊,精确地放置两枚覆膜支架。
3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