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将流体力学参数的改变纳入考量,进而试图设计出符合“最优解”的流-腔配置形态。这些前瞻性的考量,值得在未来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探究和验证。
——摘自文章章节
定制性主动脉修复术(CAR)是一种以非局限性、非交联聚合物进行瘤腔填充,并采用球囊重塑血流通道的新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技术。本研究在体外模型中采用三种流-腔配置模拟CAR中不同流出道形态所产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通过对比三种形态模具下的速度和低涡度的差异,发现“第2种平行腿形态(PC2)”比“交叉腿形态(CC)”和“第1种平行腿形态(PC1)”在体外模型中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结果。
背景和目的
定制性主动脉修复术(CAR)是一种新的微创治疗腹主动脉瘤(AAAs)的腔内治疗技术。CAR采用球囊组合形成新的流出道形态,然后用非局限、非交联的液态聚合物完全密封动脉瘤腔,待聚合物固化后(5min),再将球囊取出,留下塑好型的新的流-腔。该技术的动物实验结果可观。由于CAR球囊可通过6F鞘完成治疗,这可能是治疗短瘤颈、扭曲瘤颈及导入动脉纤细的AAAs的一种方法,且该聚合物可以防止II型内漏,但目前,流-腔配置结构的最佳血液动力学方案还不明确。
来自荷兰的研究团队在前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体外实验在体外模型中对比三种不同模具形态所带来的四个血流参数的变化对产品进行进一步优化,其结果发表在EurJVascEndovascSurg.杂志上。研究方法
在体外AAA模型中植入三种模拟支架形态的体外球囊结构;一种带有交叉腿(CC)和两种平行腿结构(PC1和PC2)。这三个模型被连续地放置在一个模拟主动脉生理流动条件的流动系统中。激光粒子成像测速(PIV)用于模拟心动周期中血流的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模式。采用内部算法分析PIV数据,以计算(i)流速;(ii)涡度;(iii)壁面剪应力(WSS);和(iv)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TAWSS)。
研究结果
所有模型的肾上血流模式相似。CC模型显示肾下速度高于PC1和PC2(38cm/svs.23cm/svs.23cm/s),并且在管腔交叉处的涡度更高(CC:/s;PC1:/s;PC2:/s)。PC2的涡度最低,尤其是肾下颈部(CC:/s;PC1:64/s;PC2:98/s)。尽管不同配置的WSS和TAWSS不同,但其值均在非病理范围内。
图1
图2
图3
研究结论
本文探究了在定制性主动脉修复的体外模型中使用的三种球囊配置模拟腔内修复术中不同支架移植物形态所产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通过对比两个球囊的交叉部分的速度和低涡度的差异,表明“第2种平行腿形态(PC2)”比“交叉腿形态(CC)”和“第1种平行腿形态(PC1)”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表现。未来的研究应聚焦基于PC2设计的定制性主动脉修复术(CAR)的临床适用性。
一点思考
该研究所探讨的定制性主动脉修复术(CustomisedAorticRepair,CAR)的理念在于完全填充瘤腔的同时,采用球囊重塑建立流出道,从而代替支架移植物的置入,降低移植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此种新的理念亟需体外力学验证以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主动脉流体力学特征的形态,进而降低远期并发症。有研究显示低剪切力(Lowwallshearstress,LWSS)和涡流等流场因素与早期主动脉壁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瘤初始的进展有关。因此,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流体力学参数的改变纳入考量,进而试图设计出符合“最优解”的流-腔配置形态。这些前瞻性的考量,值得在未来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探究和验证。
“大巧巧于器,小巧巧于技”,该研究给临床工作者提供了研发新型器具的思路,从动物实验、体外模型到临床实验,最后推出稳定的商用产品,每一步都很艰难,但也正是这个科技快速发展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和考验,毕竟,来自AI的挑战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由宋超老师审校及组稿刘明远博士编译
彩蛋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