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开辟的LEGENDVascularSymposium(“乐真”血管论坛)论坛将继续依托众多优势平台,以“交流合作、共同进步”为宗旨,为国内外同行交流血管外科领域前沿理念、技术、经验提供机会。正值“乐真”血管论坛创立之际,《门诊》杂志特邀大会主席曲乐丰教授接受专访,为广大读者介绍本次大会的亮点以及血管系统疾病诊疗的相关学术进展。
《门诊》:您作为此次LEGENDVascularSymposium(“乐真”血管论坛)论坛的主席,您可否介绍一下今年开辟这个新论坛的用意及初衷?今年的“乐真”血管论坛大会有哪些亮点?同时请介绍一下本次会议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公布或展示?
曲乐丰教授:年12月份,医院成立了血管外科,成立初期以颈动脉疾病作为突破口进行特色学科建设,除了开展临床实践之外,还开展了大量本学科相关的继续教育项目,致力于在同行间推广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我们的特色学科建设已进行了近6年时间,在这期间我们不但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成功举办了数届“中华颈动脉外科高峰论坛暨国际颈动脉外科峰会(CCS)、“中华静脉病论坛(CVF)”以及“大动脉疾病微创腔内治疗的新概念与新技术”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为进一步提升会议质量、汇聚更全面的信息、更好地为同道们提供交流平台,我们将三个论坛合一,开辟了LEGENDVascularSymposium(“乐真”血管论坛)这一新的平台。
我们想通过英文名“LEGEND”,表述以下几层含义:一、搭建一个全新学术交流平台,囊括手术直播(Livecasedemonstration)、经验交流(ExperienceExchanging)、全球同道会聚(GlobalGatheringtogether)、腔内技术演练(Endovasculartechniquetraining)、大师讲座(Notablemasterlecture)、护理论坛(Nursingforum)和病例讨论/辩论(DiscussionDebating)等全方面多角度内容。二、希望在相互学习(Learnfromeachother)的过程中激荡思想的火花,酝酿出新概念、新思路、新技术、新器具。三、同时打造联合创新的医联体,建立大数据云平台(Database),获得更多临床循证医学证据(Evidence),更好的促进临床领域发展、造福广大病患。中文名“乐真”血管论坛,即是LEGEND音译,更有“乐于奉献,求真务实,乐享真知”之意。乐真的理念将会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内心,始终保持求真、务实、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并与十九大以来倡导的社会新风尚相契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欢迎并乐意结交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朋友。
会议内容涉及颈动脉疾病、胸主动脉疾病、腹主动脉疾病、内脏动脉疾病、肢体动脉疾病、静脉疾病等血管外科常见病。会议形式包括大师专题讲座、同道经验分享、现场手术演示、手术录像播放、特殊病例分享、腔内器具演练等,有来自血管外科、介入科、超声科、影像科、护理部等多学科专家代表前来交流讨论,共同促进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国际知名专家授课,手术直播/录播和跨学科交流讨论,将是本次大会的大亮点。
本次会议会有很多新的东西带给大家。有颈动脉外科临床新技术及最新科研成果,大动脉疾病诊疗新理念、新方法及治疗进展等,还有疑难复杂病例诊疗方法的经验分享。此外,腔内新器械的研发应用,临床转化研究等热门话题也将全新呈现。
《门诊》:本次会议期间将有多达15台录播手术和9台直播手术,其数量较同类型会议都是较多的,您可否介绍一下本次会议的亮点手术?我们还注意到本次会议中有一个新书预告环节,能否提前给我们透露一下相关新书内容吗?
曲乐丰教授:血管外科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常见的规范性操作,还要了解跨学科的应用,更要学习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因此,我们把手术过程做成录像,非常直观和非常清楚地演示给大家看。本次会议专门准备了15台录播手术和9台直播手术,在直播手术演示中,一些是我操作的手术演示,还有邀请国外专家做的手术,或国内同行做的手术,更有国内外专家同台做的手术,由我来主持点评的。在录播病例中,更多的是一些复杂的手术,手术中可能用到新技术、新策略。但不管直播还是录播,都希望能开阔大家的眼界,希望大家能对手术中的新理念进行探讨,发生头脑风暴,再进一步发掘出更多的新理念、新思考。
这次会议上,我将带给大家三本书。一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约稿的《血管系统复杂病例多学科诊疗实践》,主要内容是疑难复杂病例解析、病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式选择以及病例点评等;这本书是组织全国相关同行一起写的,现已基本完成编写工作。第二本是已经出版的由美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ElliotL.Chaikof和RichardP.cambria教授主编,我们团队编译的《AtlasofVascularSurgeryandEndovascularTherapy》。第三本是重版的颈动脉疾病诊疗的科普书,由浅入深的介绍颈动脉疾病诊治情况。
《门诊》:本次会议内容涉及颈动脉、胸腹主动脉、内脏动脉、肢体动脉及静脉疾病等众多内容,同时还邀请了介入科、超声科、影像科、护理部等多学科专家一同交流讨论。请您简要谈谈这些学科在临床上对血管外科有哪些推动作用?未来会否形成诸如胸痛中心(急诊/心内/心外)之类的运作模式?
曲乐丰教授:血管外科既往隶属于普外科,是四级学科。医院的血管外科是从胸外科或胸心外科拓展出来的,但绝大部分是从普外科分出来的。现在,随着腔内微创技术的发展,医院将介入科和血管外科合并,叫血管介入科,本质上也是血管外科。但血管不是一个单独的器官,从头到脚全身上下无处不在,它的发病机制,我认为是一致的,诊疗方法也有很多共性,我认为应该把血管相关疾病称之为血管系统疾病。因为血管外科和其他科室关系紧密,所以我也请介入科、超声科、影像科、护理部的专家到我们论坛交流学习,我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大家多学科协作,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谁都离不开谁,各有各的特色,只有相互学习探讨,才能共同进步。
胸痛中心模式的核心点是及时救治、绿色通道、多科协同,其实血管外科也有类似的需求,比如肺栓塞、主动脉夹层、颈动脉斑块导致脑梗等,都可以归入血管系统疾病范畴,因此我认为随着对这些疾病的认知加深,治疗手段完善,将来应该会出现一个以血管系统疾病为核心的诊疗中心。
《门诊》:您从事血管外科诊疗事业多年,始终积极开展血管外科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全身血管腔内微创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首创了“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支架移植物‘解剖固定’的新概念”等很多成果,请您简述一下这些成果的研究思路?目前的临床应用现状?后续还会考虑哪些方面的研究?
曲乐丰教授: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支架移植物“解剖固定”这个概念,是在德国时与我的德国导师一起提出来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被认为是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简捷、微创的方法,但临床试验证实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放手术长期生存率相仿,在中远期疗效上,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预后较差,其主要原因是支架移植物远端移位所导致。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全程支撑一体化支架移植物骑跨在主-髂动脉分叉由髂动脉水平向肾动脉水平释放”的新模式,利用人体自然解剖形态,将一体化支架骑跨在主-髂动脉分叉上,使其作用力从原来支架的“吊钩”转换成“骑跨”。这样既抵抗血流冲击,又承担了很大部分固定作用,减少了近端瘤颈的固定压力,有效防止了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移植物移位,提高了复杂瘤颈病例的修复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大样本临床研究提示其技术安全有效,尤其对巨大瘤颈的治疗效果十分确切。
近年来累及主动脉弓部的胸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的开胸巨创手术并发症较多,因而腔内治疗需求越来越大,但弓上分支保留问题一直是国内外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研发快速腔内破膜装置“Quick-Fenestrater?”,结合原位开窗技术有效重建弓上血管,为复杂胸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提供新方法。目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并发表SCI文章,期待未来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我目前正在做颈动脉的斑块相关研究(临床研究中发现很多斑块特别是颈动脉斑块的成因和炎症因子有一定关联,进一步通过内膜剥脱术把斑块剥离出来后,检测斑块的性质,发现有些斑块内幽门螺杆菌存在,后续会在这一角度去做深入研究),另外我对血管疾病发病早期进行干预的研究,以及血管疾病的可逆性研究等特别感兴趣。希望将来在致死率和致残率第一位的心脑血管病治疗中,开刀搭桥越来越少,支架越来越少,真正的实现微创或者无创。
曲乐丰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血管系统疾病保健、预防、诊疗、科研及器具研发。我国首位血管外科博士后,在德国执业工作近3年(注册号:Nr.-.2-Qu)。第二军医大学“优秀青年学者”、“优秀A级教员”、“研究型医师”、“金手术刀奖”;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浦江人才”、“启明星”及“启明星”跟踪计划、“东方学者”及“东方学者”跟踪计划、上海领军人才;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国家卫计委“优秀中青年专家奖”;全军医疗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余篇(通讯/第一作者SCI29篇);国家发明专利7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主持省部以上基金19项;主编/译专著6部,担任国际及国内多本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专家,医院的客座教授。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全国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委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微循环协会周围血管分会副主委、中国微循环协会周围血管分会颈动脉学组主委、全军普通外科专委会血管外科学组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委会颈动脉疾病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委会全军腔内血管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委会颈动脉学组副主委、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副主委、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弓上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国际“F(FacultyofMedicine,千名医学家)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学会常务委员、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血栓与抗凝学组常务委员、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管及腔内血管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