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虽然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但因为种类繁多,诊断起来并非易事。本文详细总结了头痛的分类及鉴别诊断,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一、头部的痛敏结构
①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和骨膜;
②头颈部的血管和肌肉;
③颅底动脉及其分支、硬脑膜动脉、颅内大静脉窦及其主要分支;
④三叉、舌咽、迷走神经及其神经节和颈2~3神经。
小脑幕上部由三叉神经支配,该区域病变主要引起面部、额部、瓢部及顶前部疼痛;小脑幕下部(颅后凹)由舌咽、迷走神经和颈2~3神经支配,该区域病变主要引起枕部、耳后及耳咽部的疼痛。
脑组织本身无感觉神经分布,大多数硬脑膜、较脑膜、脑室管膜、脉络丛、软脑膜静脉、颅内小血管和颅骨没有或很少有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对疼痛不敏感。
如果头部的痛敏结构受到刺激、压迫、牵张或高级神经话动障碍都可引起疼痛;头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颅内外动脉扩张、收缩或移位,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压、损伤或化学刺激等均为头痛的常见原因。
二、头痛的分类
①根据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头痛(病程在2周内)、亚急性头痛(病程在3个月内)和慢性头痛(病程大于3个月);急性起病的第一次剧烈头痛多为器质性病变,尤须提高警惕,进一步查明病因;
②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头痛、中度头痛和重度头痛;
③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和继发性头痛(如因外伤、感染、肿瘤等所致的头痛)。
国际头痛协会()将头痛分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慢性发作性偏头痛等13类,每类头痛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已在临床广泛采用。
三、头痛的诊断原则
①详细询问患者的头痛家族史、平素的心境和睡眠情况;
②头痛发病的急缓,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缓解及加重的因素;
③先兆症状及伴发症状等;
④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如颅脑CT或MRI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
偏头痛
偏头痛的诊断可依据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偏头痛常起病于青春期,女性发病居多;间歇性反复发作,起止突然,间歇期如常人,病程较长;发作时以搏动性头痛为主,也可呈胀痛;一侧头痛为主,也可为双侧头痛或全头痛;头痛发作前有或无视觉性、感觉性、运动性、精神性等先兆症状,但发作时多数都伴有恶心、呕吐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某些饮食、月经、情绪波动、过劳等因素可诱发,压迫颈总动脉、颞浅动脉、眶上动脉或短时休息、睡眠可使头痛减轻;查体一般无异常;一般无头部影像学的改变;家族史阳性有助于诊断。
1、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
(1)符合下述2~4项,发作至少5次以上。
(2)如果不治疗,每次发作持续4~72小时。
(3)具有以下特征,至少2项: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活动被强烈抑制,甚至不敢活动;④活动后头痛加重。
(4)发作期间有下列之一:①恶心和呕吐;②畏光和畏声。
(5)无其他已知的类似疾病:①病史和躯体的其他方面正常;②无其他已知类似疾病。
2、有先兆的(典型)偏头痛
(1)符合下述2项,发作至少2次。
(2)具有以下特征,至少3项:①有局限性脑皮质或(和)脑干功能障碍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先兆症状;②至少有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持续4分钟以上;或有相继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症状;③先兆症状持续时问<60分钟;④先兆症状与头痛发作间无间歇期。
(3)具有以下特征,一项以上:①病史和体格检查不提示有器质性疾病证据;②病史和体格检查提示有某种器质性疾病可能性,但经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已排除;③虽然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偏头痛的初次发作与该疾病无密切关系。
3、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1)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多有无先兆性偏头痛病史,反复发作后出现头痛侧脑神经麻痹,动服神经最常受累,部分病例同时累及滑车和外展神经,出现服球运动障碍,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不等。多次发作后瘫痪可能持久不愈。应注意排除颅内动脉瘤和痛性眼肌麻痹。
(2)偏瘫型偏头痛:多在儿童期发病,成年期停止。偏瘫可为偏头痛的先兆症状,可伴有偏侧麻木、失语,亦可单独发生,偏头痛消退后偏瘫可持续10分钟至数周不等。可分两型:家族型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半数病例与19号染色体连锁,亦与P/Q型钙通道突变有关;散发型可表现为典型、普通型和偏瘫型偏头痛的交替发作。
(3)基底型偏头痛:又称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先兆症状多为视觉症状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蒙、视野缺损等,脑干症状如眩晕、复视、眼球震颤、耳鸣、构音障碍、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等,亦可出现意识模糊和跌倒发作。先兆症状多持续20~30分钟,然后出现枕颈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和呕吐。
(4)晚发型偏头痛:45岁以后发病,出现反复发作的偏瘫、麻木、失语或构音障碍等,持续1分钟至72小时,并伴有头痛发作。应排除TIA和RIND等。
(5)偏头痛等位发作:多见于儿童偏头痛病人,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周期性呕吐,肢体或(和)关节疼痛,以及情绪不稳、梦样状态等,患者可无头痛发作或与头痛发作交替出现。
鉴别诊断
一、与其它原发性头痛的鉴别
1、丛集性头痛(clusterheadache):是一种少见的伴有一侧眼眶周围严重疼痛的发作性头痛,具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下丘脑功能障碍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50岁多见,男性患者居多,约4~5倍于女性。在某一段时间(通常3~16周)内出现一次接一次的成串的发作,故名丛集性发作,常在每年春季和/或秋季发作一两次;每次持续30~分钟,每日可发作一至数次。群集期通常为3~6周。头痛为眼眶周围剧烈的钻痛,患者来回踱步,以拳捶打头部或以头撞墙,疼痛难忍;并常有结膜充血、流泪、流涕、面部出汗异常、眼睑水肿和Horner征等伴发症状。
(1)发作期的治疗:
①5-羟色氨受体激动剂舒马曲坦是目前控制发作最有效的药物,3~6mg皮下注射可使约75%的患者在十几分钟内症状缓解;
②吸氧:7L/min进行面罩吸氧15min可使约60%的患者在20~30内症状缓解。
③酒石酸麦角胺、利多卡因可能有效。
④肾上腺皮质激素最为有效(但并非首选),可用泼尼松20~40mg/d,或与麦角胺并用。
⑤睾丸素(testosterone)可使80%患者获显著效果,25mg肌注,每日1次,连用7~10日,然后改为10mg/d,再用7~10天。
(2)丛集期的预防治疗:
①维拉帕米:目前被认为是预防丛集性头痛的首选。每日剂量多为~mg,对部分不敏感的患者可用到~mg。理想药效约在2~3周时可达到,可作为预防发作的基础用药并可与舒马曲坦、麦角胺、皮质激素及其他预防性药物合用。
②糖皮质激素:泼尼松60mg/d,连用5天,此后每日减量10mg,可对70~80%的患者有效;也可应用地塞米松2~4mg/d。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对预防有效。
③碳酸锂:首次剂量mg,一日2次,并根据头痛症状和血药浓度调整用量,血药浓度保持在0.4~0.8mmol/L。注意其副作用并应避免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利尿剂及卡马西平同时使用。
④酒石酸麦角胺:辅助预防用药。1~2mg睡前口服可预防夜间发作。
⑤托吡酯:起始剂量为25mg/d,根据患者情况每3~7天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为mg/d,治疗4周,可达到治疗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⑥丙戊酸钠:5~20mg/Kg/d。副作用:脱毛、嗜睡、体重增加等。
2、紧张性头痛:又称肌收缩型头痛。其临床特点是:头痛部位较弥散,可位前额、双颞、顶、枕及颈部。头痛性质多样,常呈钝痛,头部压迫感、紧箍感,患者常述犹如戴着一个帽子。头痛常呈慢性、持续性,可时轻时重。多有头皮、颈部压痛点,按摩头颈部可使头痛缓解,多有额、颈部肌肉紧张。可伴有头晕、易激动、睡眠差、抑郁、焦虑,极少伴有恶心、呕吐。
二、与继发性头痛的鉴别
1、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高血压或低血压、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硬化症、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均可出现类似偏头痛样头痛,但常无典型偏头痛发作过程,部分病例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癫痫发作或认知功能障碍,颅脑CT、MRI、MRA及DSA检查可显示病变。如高血压所致头痛与偏头痛更为相似,也可突然起病,出现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个别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监测血压有助于诊断。脑动脉硬化症可能在头部发生缺血性疼痛,一般较轻,症状不固定,无恶心及呕吐,并有动脉硬化征象。
2、痛性眼肌麻痹: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伴有头痛和眼肌麻痹的特发性眼眶和海绵窦炎性疾病。病因可能为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及其附近硬脑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或肉芽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壮年多见。头痛发作常表现为眼球后及眶周的顽固性胀痛、剌痛和撕裂样疼痛,常伴有恶心和呕吐,头痛数天后出现疼痛侧动眼、滑车或外展神经麻痹,病变多为单侧,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光反射消失。持续数日至数周缓解,数月至数年后又复发。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3、颈动脉痛:颈动脉痛综合征,又称颈动脉炎或血管性颈痛,常为一侧面部、颈部、下颈或眶周的搏动性、刀割样疼痛,亦可为钝痛;颈部活动、吞咽、咀嚼或咳嗽等可诱发或加重,颈部常有触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慢性病例可持续数周至数年。颈动脉壁间动脉瘤、颈动脉炎或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部分病例病因不明。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4、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在急性期多无颈强直,有时易与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混淆。确定诊断最重要的是影像学检查,如无发现应进一步行腰椎穿刺。脑血管造影对于脑动脉瘤的位置、形态、是否多发、侧支循环是否良好等手术相关信息的收集是必要的。
5、脑膜脑炎:无突发头痛,通常是伴有发热的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开始头痛较轻,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加重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脑膜刺激症状常阳性,严重者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瘫痪和感觉障碍。腰穿及影像学检查可出现相应改变。
6、脑动脉夹层:常于运动中起病,头痛的部位具有特征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夹层是患侧枕部或耳后疼痛,大脑前动脉夹层是患侧前额、太阳穴或眼眶部疼痛。此外,头痛在动脉夹层出现时最为剧烈,数日后逐渐缓解,疼痛剧烈时消炎镇痛药无效。多伴有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7、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受累最为常,但体内任何较大动脉均可受累。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倦怠、消瘦、贫血、血沉>50mm/h;新近发生的头痛、视力障碍(黑朦、视力模糊、复视、失明);或其他颅动脉供血不足征象,如咀嚼肌间歇性动脉障碍、耳鸣、眩晕等;或出现风湿性多肌痛症候群等。颞动脉造影、颞动脉活检,可以确定诊断。
8、低颅压或高颅压所致头痛:低颅压头痛常在腰椎穿刺、脊椎手术或外伤后发病,以头部抬高时头痛加重为其特点,也可伴有眩晕、听觉症状或其他脑神经症状。只有少数颅压持续极低者可出现卧位性头痛。高颅压头痛表现为枕部压迫感,躺下头痛加重,全天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眼底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三主征”。
三、与癫痫的鉴别
1、癫痫头痛程度较轻,且多在发作前后出现,偏头痛则以偏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性头痛为主要症状;
2、癫痫患者头痛时脑电图可有癫痫波出现,而偏头痛患者很少出现;
3、两者均可出现视幻觉,癫痫的视幻觉复杂,形象模糊;偏头痛者则以闪光、暗点、视物模糊为主要特征;
4、癫痫患者多有突然发生很快终止的意识障碍,而偏头痛者则多无意识障碍。但须注意偏头痛与癫痫可以并存。
紧张性头痛
依据临床表现,又能排除颅、颈部疾病,如颈椎病、外伤、占位性病变和炎症性疾病等,通常能够确诊。
国际头痛协会()将TH分为四类,有严格的诊断标准:
①发作性TH:要求发作至少10次以上,头痛时间<d/年,<15d/月;
②有颅周肌肉疾病的发作性TH:有颅周骨和肌肉触痛和EMG活动增加;
③无颅周肌内疾病的发作性TH:无肌肉触痛和EMG改变;
④慢性TH:头痛时间≥d/年,≥15d/月。
低颅压性头痛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特别是具有体位性头痛的特点者可疑诊低颅压性头痛。头颅CT/MRI或同位素脑池扫描对明确病因,显示低颅压征象或CSF渗漏部位有益。必要时可作腰椎穿刺检查,CSF压力降低(<70mmH2O),部分病例压力更低或测不出,放不出CSF,呈“干性穿刺”。少数病例CSF白细胞轻度增加,蛋白质、糖和氯化物水平正常。个别病例CSF初压降低不明显,但放出少量CSF后压力明显下降(>50%)。
本病应与由脑和脊髓肿瘤、脑室梗阻综合征、寄生虫感染、脑静脉血栓形成、亚急性硬膜下血肿、颈椎病等鉴别。因这些疾病亦可出现体位性头痛。
脑室梗阻综合征:也可表现为头痛,本病多见于颅后窝肿瘤,表现为进行性颅压增高、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颅神经损害症状。CT可见第四脑室以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脑水肿和颅后窝占位征象。
腰方肌问题相关治疗一、肌肉解剖与神经
1、肌肉的起止点
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略成长方形,其内侧有腰大肌,其后方有竖脊肌,二者之间隔有胸腰筋膜的中层,起自第12肋骨下缘内侧和第1-4腰椎横突,止于髂嵴上缘及髂腰韧带。作用: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受腰神经前支支配。此肌肉被胸腰肌膜所包覆。 2、支配神经 腰丛的胸12神经到腰3神经前支。
3、为什么容易受到损伤?
第一、腰一腰二受胸十二的保护,腰四腰五受髂骨的保护,唯独腰三无保护。容易受寒受湿。脊柱前屈有腰大肌保护,脊柱的后伸有竖脊肌保护。腰方肌比较宽,比较薄一点。所以和其他两块肌肉相比较容易受到损伤。腰方肌的损伤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是长时间受到风寒引起来的。
第二、久坐办公室文员、腰椎病变者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如长期坐在电脑前,长期站立)和腰大肌劳损有关系。
第三、弯腰活动搬动重物,过度拉伸所致。因为腰部是人体活动量最大的部位,也是人类从事比如举、抬、抗、挑等一系列重体力劳动的负重部位,所以受损伤的几率最大,而临床上腰部疼痛的患者占的比率也是最大的。患者多有长期弯腰工作的病史,腰方肌可提升骨盆,导致长短腿的形成。是腰肌劳损的常见肌肉。
第四、睡觉侧卧长久,早晨起来腰部酸软不适。
第五、女孩子穿衣单薄,短衣服,可能会涉及腰方肌和竖脊肌的受寒。腰部属于阴位,阴位气血流动并不顺利,因此容易造成感受寒湿。身体凹陷处容易聚集寒湿。所以颈椎腰椎容易受风寒湿的侵袭,所以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第六、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是造成腰痛的常见原因,过度酗酒、疲劳过度、长期熬夜、大量的长期进食各类含有添加剂以及激素的速食食品,导致钙质的流失,种种原因损伤了肝血肾精等这都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
七、外伤史
4、腰三横突的定位:
在腰二腰三椎间隙划一条横线,在后正中线旁开五到六厘米划一条纵线,腰三横突在竖脊肌的外侧缘。腰三横突最长,所以受力最多。腰三横突综合征表现:一侧或者二侧疼痛,腰骶部疼痛、大腿内侧压痛、喷嚏咳嗽等腹压增大时没有疼痛(否则是腰大肌)、腰三横突压痛还有腰2腰4横突压痛、内收肌痉挛紧张(因为受闭孔神经支配)
八、邻近相关肌肉
第一、其后有背阔肌(起于7-12胸椎棘突、腰椎棘突、胸腰筋膜、髂脊后部、骶正中脊、10-12肋骨外侧,止于肱骨小结节嵴)竖脊肌(起于骶骨背面、髂脊后部、胸腰筋膜、腰椎棘突,止于颈胸椎棘突、颈胸椎横突和颞骨乳突、肋骨的肋角),使腰骶部和胸颈部链接和固定,加强和活动完成。还有多裂肌(骶骨背面、胸腰椎横突和颈4-7关节突,止于颈2以下全部椎骨棘突,目的是固定椎体保持直立,进行旋转动作)和回旋肌。
第二、其前部肌肉有腰大肌(起于胸12、腰椎1-5椎体侧面和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腰方肌和腰大肌的关系:腰大肌很强大的肌肉,腰方肌协同其固定腰部、腰椎。
第三、腹部的腹直肌(耻骨联合和耻骨结节止于5-7肋软骨前面和剑突)。
第四、侧部有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腹横肌。
第五、它与胸腰筋膜的关系,有筋膜的地方容易出现问题。胸腰筋膜在胸背部是最薄弱的。它附着于竖脊肌的表面,向上联系的项筋膜,内侧附着于胸椎的棘突,外侧附着于肋角。分前中后三层:后层附着于竖脊肌的后面,中层附着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前层附着于腰方肌的的前面。胸腰筋膜前层位于腰方肌前面,又称腰方肌筋膜。筋膜收缩时会压迫里面的肌肉,引起疼痛。腰方肌筋膜内侧附着于腰椎的横突尖上和髂腰韧带
第六、和臀部肌肉也有关系。因为臀部肌肉和腰方肌是上下关系,当臀部肌肉有病变的时候,会造成腰方肌的劳损和持续牵拉,因此也要注意臀部肌肉病变和腰方肌的关系。
(4月1日-西安)微创穴位埋线治百病开课啦
九、功能
增强腹后壁,两侧收缩时则降十二肋,一侧收缩参与脊柱向同侧屈。稳定腰部脊柱,协调我们上身和下身之间保持协调一致。
腰方肌是一块非常重要的肌肉,腰部没有腰方肌是无法连接的。
它的重要性有三点:1、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上连胸廓,下联臀部。3、它侧面和脊柱有关。
想到的问题有三点
1、颈椎和腰椎的曲度是一样的,身体凹陷的地方往往能聚集风寒水湿
2、因为它上连胸廓肋骨下联臀部,所以和呼吸系统,臀部疾病有关系。
3、它侧面和脊柱有关,想到肌肉的层次。
4、固定并且使第12肋骨下沉,可协助吸气。稳定膈肌利于吸气。
十、该肌肉的有关内脏活动和生理机能是什么
1如果肾脏有问题,可能会涉及该肌肉,肾结石、泌尿系统疾病等。肾脏的体表位置左肾(胸11至腰椎2)右肾(胸12至腰3)
2胃部疾病胃部疾病的误诊:胃部有问题而胃部不疼,反而背部疼痛,因为脊椎相关疾病11肋有神经支配胃区。
3降结肠与腰方肌的关系
4妇科疾病
5男科疾病
6与抑郁症有关,辛老师曾经强调过斜角肌治疗抑郁症,抑郁症的患者有自杀倾向,要提前和患者家属交代提醒,避免纠纷。
7上连胸廓,下连臀部,应该与这两部分的疾病有关系。
8肾虚的人,肾不纳气,呼吸胸廓的运动受限,也会影响腰方肌。肾虚和腰方肌有关系。
9根据足太阳膀胱经筋的巡行,可以治疗面肌痉挛及面瘫、三叉神经疼。
十一、该肌肉的意义是什么
1、竖脊肌是链接腰骶部和胸颈部,腰大肌是链接腰椎和股骨部,完成活动。但是作为腰椎是椎体中承重最大的椎体,因此形状为宽大,也为整个椎体的基石。而固定腰椎稳定性的就是腰方肌。恐怕长久坐是腰方肌保持紧张和收缩的重要肌肉。尤其在坐的时候,腰大肌因为腿部的屈曲而放松,主要为腰方肌的紧张保持脊柱的直立,加大了腰方肌的负担。保护肾脏、协同竖脊肌活动。因此如果久站立的人容易造成腰大肌的劳损,而久坐的人容易造成腰方肌的劳损。
2、腰方肌的生理意义:腰方肌是腰部的一块很重要的肌肉,他与腰部的其他相关肌肉(腰大肌、竖脊肌、背阔肌)共同起到桥梁作用,是链接躯干和骨盆以及下肢的桥梁,他们是保持人体上下运动的协调和腰部脊柱稳定的关键,腰方肌的形状是左右各一的阔扁长形,类似于机器上的传送带样的肌肉,从外形上看就属于腰部的保护性肌肉,因为它在腰背部,靠近脊柱的地方有竖脊肌、背阔肌保护,腰大肌是上窄下宽的形状也是靠近脊柱缘的,所以腰方肌正好填补了腰背部外侧的空档。内经上说“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为先天之本”,所以腰部相当于一座大厦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这座大厦才能屹立不动。
3、如果没有腰方肌,身体脊柱就像弹簧一样,有左右侧弯的极大弹性,这样身体是不允许的。所以腰方肌是起到了限制身体极度左右侧弯,起到了保护脊柱的作用。
十二、腰三横突临床表现
1、一侧或者两侧慢性的酸痛或者持续性疼痛。
2、它的疼痛可以影响到臀部、大腿的内侧和前侧,它有一个特点,疼痛不会超过膝盖。当你向健侧侧曲或者旋转的时候疼痛是会加重的。但打喷嚏不会有影响。(如果打喷嚏腹内压增高时疼的厉害,那是腰大肌的损伤)
3、腰三横突的位置有明显的压痛。腰三的压痛一般都伴有腰二腰四的压痛,所以应该一起治疗。
4、内收肌群受腰二腰四发出的闭口神经的支配,大腿内侧内收肌群痉挛紧张有腹痛并且有压痛,有的人表现臀上皮神经的压痛。
5、腰方肌保护肾痉挛可以影响到肾功能。
6、脊椎的侧弯成S型及骨盆的倾斜。
7、行走时下肢划圈步态8在臀部能找到条索压痛点。
十三、经络
1、经络巡行腰方肌从经络上面看位于膀胱经的第二条线上,包括胃仓盲门志室。这三个穴位呢能够治疗腹胀、胃脘痛、便秘生殖泌尿和妇科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腰方肌有问题上面会影响到消化,下面会影响到泌尿生殖。阳维脉也经过腰方肌,可以选用外关治疗腰方肌。带脉也经过腰方肌,可以选用足临泣和足少阳胆经的关系比较密切。
2、腰方肌对应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所以胃部疾病要从腰一腰二的横突去找阳性点。男科妇科的疾病要从腰三腰四横突找阳性点治疗。或者找淤络点刺血、艾灸的方法处理。
3、肾和腰方肌的关系:做腹式呼吸,使气吸入,深入丹田,需要胸廓下降与腰方肌有关,如果肾虚,呼吸浅,可造成腰方肌的持续牵拉。
十四、其他讨论的内容
1、晨起腰痛寒湿比较重。寒湿腰痛的病人,晚上睡觉不近得不到休息,而且会加重。早上起来稍一活动腰痛会减轻但是腿会有晨重感.。因为湿性趋下,躺着的时候腰最低但是站着的时候就是腿最低了。这样的病号处理完肌肉可以加艾灸火针处理
2、当腰部肌肉不等高时,可以先在低的一侧处理腰大肌。高的一侧一定要处理腰方肌,竖脊肌。
3、骶椎附近长毛发,有可能使骶椎腰化或者是腰椎骶化。
4、腹直肌鞘是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三层键筋膜组成的几个节段样的囊性组织包绕着腹直肌。所以腰部的肌肉通过这个筋膜和腹部有关系。所以腰部的问题可以在腹部治疗是很有理论根据的。
为了宣传推广继承软组织外科医学,普及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技术,提高大家的软组织外科学基础理论、实践水平。
为了解决软外疼痛从业者面临的困惑,提升专业水准,为自己的事业更精进,拓展新思路。
为回报广大深爱软外的学子学到“软外真技术”。
为了纪念宣蛰人教授仙逝十周年“软组织诊疗专业委员会”特在年4月14日至16日安徽安庆举办“软组织疼痛徒手治疗康复技术推广众筹班”——新春大优惠,精准评估,快速治疗康复!
软组织诊疗专业委员会
安徽省安庆市莲花骨伤门诊部
联合举办
授课老师
汪忠老师:
毕业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是软组织外科学之父宣蛰人教授亲传弟子,资深软外专家。
现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软组织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并任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讲座专家,医院兹聘汪忠医师为特聘专家。
长期从事软组织外科临床工作及全力推广传播发展软外事业,多年来一直提倡“先推拿,后银针”的工作顺序,提倡“重病重治,輕病輕治”人性化的治療的理念。对宣氏特点推拿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创办安庆市莲花骨伤门诊部。
为普及推广软外,让更多学子们能学到“软外真技术!”本期预招30名。
原价为元,本期培训费优惠为1元(先付款元,报到时再交齐余款),食宿自理。
授课时间
年4月14日至16日,年4月13日报到。
报到授课地点
软组织诊疗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安徽省安庆市黄土坑东路号二楼(原旅游汽车站))
报名咨询电话
(同号)杨老师
(同号)汪老师
汇款途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账号:622368000户名:汪忠
中国农业银行
账号:户名:汪忠
责编:杨主任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必予以整改或删除,谢谢您!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个湖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