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说体检4血糖与血脂,不纠结

关于血糖和血脂,江湖上有太多的传说(伪科学)。因为离大众生活接近,也是“标题党”们喜欢的话题。这里我就不一一反驳,咱们来简单地说说平常如何注意筛查血糖和血脂的问题。

先来说说血糖。

为什么要测血糖?

血糖偏高,达到一定标准,即可被诊断为糖尿病,而糖尿病带来的危害是长期的,全身、多器官的。

比如长期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在眼睛里能导致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在肾脏里能引起糖尿病肾病,甚至肾衰竭。

糖尿病对神经的损害会足部麻木或刺痛等,如果引起创伤感染等并发症会导致截肢。

糖尿病还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风险因素,等等。

有关糖尿病的深度科普,请看以前发布的糖尿病系列:

细说糖尿病(1):为什么糖尿病人越来越多?

细说糖尿病(2):糖尿病危害到底有多大?

细说糖尿病(3):这些比吃药更重要!

细说糖尿病(4);糖尿病药物最新指南(美国)

什么人群需要测血糖?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建议:40-70岁有过度肥胖的人群,需要检测血糖。

除此之外,我认为有糖尿病家族史和有妊娠糖尿病的也需考虑检测。

过度肥胖的测量标准,叫BMI(bodymassindex),算起来很简单:

体重(kg)/身高^2(m2)

(体重除以身高的二次方)

比如一个体重60kg,身高1.7米的人,BMI为60/1.72=20.7

BMI最早是一个比利时的学者于19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当时研究的人群是欧洲的男性。而亚洲的人群,用BMI时需要有一些调整。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年版)的建议为:

BMI18.5-24为正常体重范围

BMI24-28为超重

BMI28为肥胖

糖尿病的筛查标准是什么?

通常,血检生化项目中都有血糖,所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但严格的糖尿病筛查指标有以下这些(满足其中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6.5%(在5.8%和6.4%之间则称为前糖尿病)

2.空腹血糖读数超过7mmol/L(mg/dL),空腹指的是至少8小时未进食

3.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75g)2小时后血糖大于11.1mmol/L(mg/dL)

4.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mg/dL),并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特征:如尿频,口渴,乏力,视力模糊等)

还有一种情况,叫前糖尿病。指血糖升高但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前糖尿病也值得警示,因为70%左右的前糖尿病会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如果已有糖尿病,需要做哪些进一步体检?

前面提到,糖尿病并发症有很多,也很可怕。但只要积极控制和治疗,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如果已得糖尿病,美国的进一步体检项目包括:

-血压测量

-肝功能和肾功能的血检(见体检系列第三篇:血液的秘密(续))

-血脂测量

-检测糖尿病肾病的指标:尿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眼睛检查:包括视网膜检查

-足部检查:包括检查踝反射和用细丝检测针刺痛觉等

为什么要测血脂?

一句话,高血脂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血脂的四个检测指标包括:

-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HL)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什么人群需要测血脂?

USPSTF的标准

男性:35岁以上,或20-35岁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

女性:45岁以上,或20-45岁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

“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BMI28),个人有心血管疾病史或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如腹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疾病,颈动脉狭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性亲属50岁之前,女性亲属60岁之前),吸烟

高血脂的标准是什么?

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高密度胆固醇(HDL)过低则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HDL数值在1.55mmol(60mg/dl)以上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所以HDL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好胆固醇。

相对于血脂指标的绝对数值,血脂对心血管的风险是综合性的,也因人而异。

目前美国检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用的是一个由时长50多年的大型人口调查(Framinghamstudy)得出的预测十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算法:

10–yearASCVDriskscore

任何人可以输入自己的年龄,性别,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血压,是否有糖尿病,是否吸烟等,得出自己今后十年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为这篇文章做调研的时候查到中国的研究者对我国人口也有一个类似的预测风险模型,叫China-PAR,研究成果去年底刚发布在心血管权威杂志Circulation上:共调查随访人,历经12年。

China-PAR的结果与美国的不同,模型里还包括了腰围,南北方,城乡等因素。希望这个更适合中国人口特征的风险算法不久将得到临床应用。

血脂高,怎么办?

如同很多慢性病的治疗一样,首选项不是吃药,而是生活方式的调整。简单说:就是“迈开腿,管住嘴”。(衍生阅读:细说糖尿病(3):这些比吃药更重要!)

降血脂的药物,应用最广泛的当属他汀类药物。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小历史:红曲和他汀的恩怨情仇。

美国年颁布的JNC8指南中,提出四类人群建议使用他汀:

21-75岁间有临床的心脑血管疾病(比如有过心肌梗死或中风的)

21岁以上,低密度胆固醇4.9mmol(mg/dl)

40-75岁间有糖尿病的,并且低密度胆固醇1.8mmol(70mg/dl)

40-75岁没有以上条件,但是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7.5%

USPSTF指南与以上大同小异,就不一一细举,仅做参考。

我的个人意见:他汀总体来说是一类副作用较小,效果很好的药物。心脏科医生经常开玩笑,说应该把他汀放在水里。

历年来也有很多关于他汀对于减少慢性炎症和与减少癌症相关的研究,但现在还没有定论,值得进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ziz.com/mlys/1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