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微创时代传统手术仍不可替代
椎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椎动脉闭塞病变
人大脑的血液供应、营养供给主要依靠前循环和后循环两套颈部动脉血管系统,其中前循环供给主要依靠左/右颈动脉,后循环则主要是由左/右椎动脉提供,这四条通路一旦有一条出现拥堵不通畅,就会导致输送大脑的营养不够,而引起其供应区域的脑血流灌注不足,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等不典型症状,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出现脑梗、偏瘫等症状,而必须强调的是,椎动脉系统供应的后循环区域包括了人体的基本生命中枢(呼吸与循环中枢),一旦发生缺血脑梗则更加危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加上检查手段的进步,由椎动脉狭窄导致的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临床上并不少见,而导致椎动脉狭窄的病因通常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为主,大约25%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也就是后循环系统。
目前对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的治疗主要以腔内微创治疗为主,近期效果满意。但对一些解剖结构扭曲,狭窄程度重甚至椎动脉闭塞的患者,可能由于导丝或支架输送系统无法通过病变段而致介入治疗不成功,甚至可能由于反复尝试操作,导致斑块脱落致术中术后发生脑梗等并发症而带来灾难后果。
因此,对于这些特殊的椎动脉病变患者,作为血管外科医生,还可以使用开放手术这个方法,采用“架桥铺路”(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或者“清淤去泥、疏通管道”(椎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方法解决后循环系统供血不足的问题,恢复正常的灌注,改善脑功能。
根据椎动脉的解剖关系和血流情况,我们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但目的均为恢复椎动脉正向血流,保证椎动脉能长期通畅。从现有的临床经验和证据来看,椎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治疗有效,远期通畅率高,但由于此部位手术视野小,操作空间有限,解剖结构复杂,因此手术难度高,需术者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娴熟的手术技巧和精准的判断能力。医院血管外科赵志青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颈、椎动脉疾病临床诊治与研究,对于椎动脉狭窄病变血运重建具有丰富经验,近期又成功完成一例椎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手术效果明显。
患者66岁男性,偶发头晕呕吐伴四肢麻木两年就诊,收入上海医院血管外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年,吸烟40余年。入院后行颈动脉CTA检查提示左椎动脉颅外段长段闭塞,右椎动脉近端重度狭窄接近闭塞。予局麻下行颈、椎动脉造影术,综合考虑局部解剖、腔内微创治疗风险以及患者病情和全身情况后,决定在全麻下行右椎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
术中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及右锁骨上方做“L”形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右锁骨下动脉。沿血管走行游离,暴露右椎动脉及右侧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全身肝素化后,阻断右锁骨下动脉近心段、右锁骨下动脉远心端、右椎动脉病变远端。于右椎动脉起始部纵行切开,见管腔闭塞,斑块表面可见部分粥样碎屑,考虑为不稳定斑块,若行腔内治疗碎屑脱落风险极高。剥离子剥除增生斑块,反复冲洗,清除斑块碎屑及内膜片。再使用血管补片,用普林线缝合血管补片于椎动脉上做椎动脉成形修补。充分排气排液后,顺次释放右锁骨下动脉远心端、右锁骨下动脉近心段、椎动脉阻断钳。彻底止血后留置引流管关闭手术切口。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头晕、呕吐、四肢麻木表现消失。术后第5天出院。1月后复查颈动脉CTA提示右椎动脉狭窄解除,管腔通畅。
赵志青教授团队介绍
赵志青,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颈动脉疾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主编专著3部,参编我国第一部《血管腔内治疗学》。在德国最先进的血管外科中心学习,师从世界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Muller及Raithel教授。主要致力于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在颈、椎动脉狭窄、颈动脉体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内脏动脉瘤、下肢动脉狭窄及静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颈动脉相关疾病的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实施了国内第一例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是国内血管腔内微创治疗的著名专家。
魏小龙,医学博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讲师。擅长颈、椎动脉疾病、主动脉扩张病、周围动脉狭窄性疾病、静脉倒流病、血透通路等血管系统疾病的外科治疗,主攻方向是颈动脉狭窄性疾病、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治与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7篇,获批国家专利16项,主持上海市临床科研基金青年项目1项,海军军医大学教改基金3项。任职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颈动脉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站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血管外科学组青年委员等学术任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