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彬 于冬男 王晟
汕头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2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麻醉科,广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40(01):58-62.
DOI:10./cma.j.issn.-..01.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A)
REVIEWARTICLES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每年有超过2亿成年患者行重大非心脏手术(majornon-cardiacsurgery,MNCS),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在这些手术中,约30%的患者存在至少一个高危心血管风险因素,而在这类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术后30d的病死率是0.5%~2.0%,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仍是心血管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主要指术后发生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MACE),可概括为围手术期影响较大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围手术期新发的心房颤动(房颤)、心力衰竭(心衰)和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主要涉及的时间段为术中及术后30d内。而非心脏手术术后的心肌损伤(myocardialinjuryafternon-cardiacsurgery,MINS)则更广泛地代指术后的心肌受损,这一类患者数量目前还在增加。另一方面,接受手术的患者平均年龄和术后发生MACE的概率也在逐年攀升。
在欧洲,估计每年有超过万例MNCS手术,约30%的患者在术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远低于欧美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率,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术后心脏并发症更加严峻,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对接受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相关风险评估仍没有一个有效、全面的方法。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改良心脏风险指数(RevisedCardiacRiskIndex,RCRI)、美国外科质量提升计划(NationalSurgicalQualityImprovementProgram,NSQIP)、NSQIP外科风险计算器及Orion评分等。不同的风险评估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患者,其纳入的独立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各个风险评估系统的易用程度和临床医师的接受程度也大大影响它们在工作中的应用。不管使用何者,对麻醉科医师来说,最重要的是面对不同患者如何识别出真正的危险因素,术前纠正或术中、术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降低MACE的发生率。现就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相关评估体系展开综述。
1 目前常用的围手术期评估体系
1.1 RCRI
RCRI来源于Lee等在年通过对一个三级医疗中心的例年龄≥50岁的MNCS病例展开前瞻性调查研究,主要观察结果是主要心脏并发症(majorcardiac